爐具網訊:為實現“碳中和”目標,我國正在加緊推動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而在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質能完全具備替代化石能源的天然稟賦。
可用資源豐富 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我國生物質能資源豐富,但是,生物質能資源利用率較低。在眾多生物質能資源中,秸稈利用的潛力巨大。“十三五”以來,國家大力實施秸稈綜合利用試點、東北地區秸稈處理等行動,取得了顯著成效。2020年,全國秸稈產生總量8.56億噸,可收集量7.22億噸,綜合利用率達到87.6%,利用能力不斷提升。
趙立欣表示,通過不斷提升秸稈科學利用水平,到2030年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的溫室氣體減排貢獻潛力將達到1.72億噸二氧化碳,減排潛力巨大。她建議,加快秸稈能源化利用,提高減排固碳貢獻。
趙立欣指出,秸稈能源化利用的減排固碳潛力最大,基于2020年秸稈五化利用比例核算,8.5%的秸稈能源化利用量,溫室氣體減排貢獻達到30%,應該重點扶持和推動該技術在東北、華北、西北等冬季取暖需求旺盛區域,建設一批秸稈能源化利用試點縣,探索縣域可示范、可推廣的低碳用能與農業可持續有機結合發展模式。
應用方式多元 生態環境效益明顯
據了解,除了資源豐富,生物質能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在于應用方式的多元。據張大勇介紹,“生物質能是一種多元化利用的零碳可再生能源,目前我國生物質發電包括農林生物質發電和垃圾焚燒發電和沼氣發電等,而生物質能其他利用,包括生物質清潔供熱、生物質天然氣、生物質液體燃料等。”
其中,生物質發電在近年來獲得了快速發展。袁愛平表示,2021年,全國生物質發電累計裝機達3798萬千瓦(其中農林生物質發電1560萬千瓦),已連續3年位居世界第一;發電量163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3.6%,基本可滿足甘肅省2021年全社會用電量(1494.70億千瓦時)。
“生物質熱電聯產是目前最有效、并經濟可行的供能模式,已經形成了非常完整且成熟的產業鏈。”李寅表示,截止2021年底,生物質清潔供熱面積將近2.1億平方米,工業供熱約達到20億吉焦;同時,處理各類農林廢棄物超7000萬噸,處理城鄉生活垃圾約1.6億噸,在防治農村廢棄物無序處理,改善人居生態環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多方面發揮著其重大作用。
當前,我國生物質能源化利用主要是以發電為主,其他非電利用方面發展較為緩慢。他表示,“從散煤治理的角度,現有各類替代散煤(生活和冬季取暖)的方式中,生物質能供暖成本是最接近燃煤的,在生物質富集地區,生物質能取暖成本甚至低于用煤成本。”
李寅指出,中國每年7.5億噸散煤消費量中,約2億多噸集中在縣域和農村地區。他強調,供熱是關系民生、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問題,縣域、農村供暖一直是難題,而采用生物質能供暖可就地取材,利用秸稈、畜禽糞污和有機生活垃圾,以產業化項目為依托,通過生物質熱電聯產、厭氧發酵生產沼氣及生物天然氣,從而很好地解決解決清潔供暖難題。
破解多重困境 推動產業健康發展
當前,我國生物質能產業發展存在諸多難題,立足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需要通過政策“紓困”,推動行業健康發展。據李寅介紹,目前由于生物質發電補貼拖欠、支持政策搖擺不穩定、應該到位的支持政策不到位等因素,嚴重地挫傷了投資者的熱情。
“通過隔墻售電、熱電聯產、碳交易、綠證交易等市場化方式,探索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模式,已成為解決行業生存困境,加快市場化轉型的必由之路。”袁愛平認為,在眾多市場化方式中,開展“隔墻售電”是農林生物質發電市場化轉型的關鍵。
面對行業發展困境,李寅建議,盡快解決生物質發電項目補貼拖欠問題,優先保障生物質熱電聯產企業的發電補貼資金及時到位,保證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發電上網電價穩定,給予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專項財政支持。
原標題:【特別關注】破解多重難題 推動生物質能多元化利用
掃碼申請加入
農村清潔取暖賦能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