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具網訊:“政府可是給老百姓辦了件好事情,自從‘煤改電’清潔取暖以后,你看這家里面暖暖的,還不用打炭生爐子,真的是又省事兒又干凈。沒想到我這么大歲數了,還能趕上這好事兒!”今年72歲李玉仙說。
進入“四九”后,正是北方最冷的時候,但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八一鄉長豐村“煤改電”清潔取暖改造后的李玉仙家里卻暖意融融。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說到用泥糊的火爐,很多人大概都會想起這首古詩,風雅,浪漫。然而,在李玉仙幼時的記憶中,泥爐子只是人們用來取暖的,外形粗陋,散熱效果也不好,爐子里燒的基本上都是撿來曬干的牛馬糞。
“那會兒人窮,土房子,木頭門窗,窗戶都是用麻紙糊的,跑風漏氣,一到冬天,家里冷得水盆里能結冰。”憶起過去的苦日子,李玉仙說,“包產到戶以后,生活慢慢好點兒了,人們就把泥爐子換成了小鐵爐子,散熱快了,也開始燒炭了,比燒泥爐子是暖和多了,但為了省炭,晚上睡覺就不燒了……”至今,李玉仙都清楚記得,早晨起來做飯,鍋臺上的抹布被凍成冰坨是什么感覺。
1999年,李玉仙家從過去的土坯房搬到了現在的大磚房里,鐵爐子從小號變成了中號,煙筒從細的換成了粗的,取暖效果雖然好了許多,但生火的屋子里暖,不生火的屋子還是特別冷。2005年前后,當地的小鐵爐已陸續被逐步淘汰,李玉仙家也換了暖氣爐,每間屋子里都裝了暖氣片兒,取暖效果又進了一步。
“換成暖氣爐子,家里更暖了,就是每天還得提炭、倒灰,對上了年紀的人來說也是一種負擔。生爐子的那個家還被煙熏的黢黑,打掃起來挺費勁兒。”隨著年齡越來越大,燒煤取暖也讓李玉仙和老伴兒覺得越來越不方便。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為方便群眾生活,實現生活能源清潔化,2021年,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實施平房區集中供熱、城郊村“煤改電”清潔取暖改造6500戶,李玉仙家也在其中。
“個人只拿了3600塊錢,其他都是政府補貼的。”李玉仙家的“煤改電”清潔取暖改造是2021年11月完成的,當時自己只負擔了總費用的20%,剩余的80%都由政府補貼。
而且,“煤改電”清潔取暖用戶實行單獨的峰谷分時電價政策,電采暖用電分表計量,單獨計價,8:00-18:00電價為0.465元/度,18:00-次日8:00為0.165元/度。“我們家交了500塊錢電費,2個月了還沒用完。按現在的煤價,比燒暖氣爐子省錢。”
“以往過年,孫子、外孫子回來總喊家里冷,說是住平房沒有住樓房暖和,今年回來肯定不這么個說了……”李玉仙和老伴兒說著,眼里滿是驕傲和自豪。
原標題:從“紅泥小火爐”到“煤改電”清潔取暖
掃碼申請加入
農村清潔取暖賦能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