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具網訊:近日,寧夏日報刊發了題為《打贏藍天保衛戰 我區推廣清潔取暖再加力》的文章。文章表示,寧夏回族自治區通過競爭性評審的方式開展清潔取暖推廣示范,一是以太陽能光熱+空氣源熱泵、太陽能光熱+空氣源熱泵+水源熱泵、太陽能光電+電蓄熱鍋爐等為優先推廣技術路線,充分發揮寧夏太陽能資源優勢,可實現電采暖技術多元化應用推廣。二是在多元化推廣電采暖的基礎上,通過不同技術路線的應用示范,可探索應用出適用性強、可推廣、經濟效益佳、用戶可接受的技術路線。
“彭陽縣無集中供熱區域內4所學校、3所衛生院、2所敬老院及190戶農戶,平羅縣的11所學校、7所幼兒園、200戶農戶實施煤改電清潔取暖改造,總改造面積21萬平方米。目前,兩縣清潔取暖工作已全部完成,每年預計利用太陽能1272.73萬千瓦時,節約標準煤6476.36噸,減排二氧化碳16143.64噸,等效植樹量88.45萬棵。文章以采訪清潔能源改造后用戶的實際感受,說明了在太陽能光熱資源豐富的地區,實施“太陽能光熱+”清潔能源改造后,用戶滿意,經濟環保等優勢。
文章表示,目前,平羅縣和彭陽縣的試點示范項目點已全部改造完成。經過1年建設,這兩個項目推進順利,試點單位和農戶均實現了清潔取暖,2020年冬季的供熱成本大幅下降。2021年,自治區財政廳、生態環境廳和發改委等相關部門將計劃按照財力可承受、群眾能接受、社會有感受的原則,繼續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項目推進,積極支持太陽能光熱+清潔能源在取暖領域的應用,努力為北方地區冬季取暖提供可借鑒的“寧夏經驗”。
當城市加快改造基礎設施步伐,實現清潔取暖后,農村清潔取暖因經濟條件、基礎設施等先天不足的原因,成為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如何攻堅克難,尋找到一條符合實際的農村清潔取暖發展之路?
2020年5月,為切實推動寧夏回族自治區清潔取暖發展,自治區財政廳、生態環境廳、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了《關于組織開展2020年無集中供熱區域煤改電(清潔取暖)試點示范競爭性評審工作的通知》(寧財(資環)發〔2020〕280號),擬通過一次性定額補助的方式,以整縣推進的模式,重點從技術示范性、可推廣性、經濟性等方面對縣(市、區)無集中供熱區域煤改電(清潔取暖)進行競爭性評審,優先支持無集中供熱的中小學、衛生院等公共建筑,以及居住建筑、農房等進行煤改電(清潔取暖)改造。
寧夏回族自治區財政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電采暖技術在寧夏示范應用規模相對較小,通過競爭性評審的方式開展清潔取暖推廣示范,一是以太陽能光熱+空氣源熱泵、太陽能光熱+空氣源熱泵+水源熱泵、太陽能光電+電蓄熱鍋爐等為優先推廣技術路線,充分發揮寧夏太陽能資源優勢,可實現電采暖技術多元化應用推廣。二是在多元化推廣電采暖的基礎上,通過不同技術路線的應用示范,可探索應用出適用性強、可推廣、經濟效益佳、用戶可接受的技術路線。
經評審,寧夏回族自治區確定平羅縣、彭陽縣為試點地區,分別補助資金1500萬元。按照方案,在城鄉接合部和農村,本著先易后難的原則,清潔集中取暖先從學校、幼兒園、衛生院等公共建筑做起,以示范帶頭作用推進項目穩步實施。自治區相關部門科學統籌,國網寧夏電力有限公司全力配合配套1300萬元完成輸配電網改造,寧夏中昊銀晨能源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對彭陽縣無集中供熱區域內4所學校、3所衛生院、2所敬老院及190戶農戶,平羅縣的11所學校、7所幼兒園、200戶農戶實施煤改電清潔取暖改造,總改造面積21萬平方米。目前,兩縣清潔取暖工作已全部完成,每年預計利用太陽能1272.73萬千瓦時,節約標準煤6476.36噸,減排二氧化碳16143.64噸,等效植樹量88.45萬棵。
2020年冬季,學生們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課。雖然是供暖季,教室外卻見不到任何煙塵。過去每到取暖季,賀蘭縣金貴鎮潘昶小學都是靠自建的小鍋爐燒煤取暖,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不說,取暖效果也不好。“室內溫度始終在十幾攝氏度,有時還不達標,孩子們上課也不敢脫大衣。”潘昶小學教導主任吳學海說。
在自治區可再生能源煤改電(太陽能光熱+清潔取暖)試點示范項目支持下,潘昶小學的鍋爐房被改造為太陽能集成供熱采暖系統,充分高效利用太陽能,通過“太陽能光熱+空氣源熱泵+太陽能熱泵”,為師生們提供清潔的熱源。
據寧夏中昊銀晨能源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丁萬勝介紹,正常的熱水系統、太陽能系統的采暖溫度在高于50攝氏度時才可以使用,而在該學校使用的供熱系統中,太陽能系統的溫度達到15攝氏度,就可以從太陽能系統中提取熱量來供給采暖使用,通過太陽能換熱機組可以大大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
吳學海說,2020年,學校采用太陽能光熱+供暖后,室內溫度保持得比較好。過去燒鍋爐取暖,一個采暖季采暖費在18萬元左右,使用新的采暖設備后,采暖費10萬元左右。學校里再也不見大煙囪,沒有環境污染了。
今年春季開學伊始,又趕上降溫。在彭陽縣王洼鎮第一中學,教室里卻暖意融融,絲毫不受室外溫度的影響。九年級(3)班學生王富鑫對太陽能供暖贊不絕口:“不僅不污染環境,而且供暖溫度也比以往都高。”校長豐國年說,過去學校每年取暖儲存煤320噸左右,成本27萬余元。使用太陽能取暖后,每年取暖的成本降至21萬元左右,不僅節省15%的取暖費, 而且環保、節省人力。
學生們和校長說的太陽能供暖,是自治區財政廳、生態環境廳和發改委牽頭組織實施,在彭陽縣進行試點示范的2020年度無集中供熱區域煤改電(太陽能光熱+清潔取暖)項目,由國網(寧夏)綜合能源服務有限公司和寧夏中昊銀晨能源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共同實施。王洼鎮第一中學作為試點學校之一,采用了寧夏中昊銀晨能源技術服務有限公司自主研發、國內領先的“太空能綠色恒熱站”專利技術,國網彭陽供電公司出資完成的電源配套建設,為王洼鎮第一中學和王洼鎮小學共2萬平方米的建筑物提供穩定、清潔的熱源,也讓學校從此告別了燃煤取暖燒不熱又污染環境的歷史。
農戶房頂上的一塊塊太陽能集熱板格外引人注目。由寧夏中昊銀晨能源技術服務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太空能綠色恒熱站像一臺大型空調機與太陽能集熱板相連,為平羅縣高仁鄉高仁村村民家里提供源源不斷的熱能。
村民高樹珍家是村上第一批進行煤改電(太陽能光熱+清潔取暖)改造試點家庭,守著熱乎乎的暖氣,高樹珍樂得合不攏嘴:“打開設備10來分鐘就熱了,屋里還不臟,以前冬天燒煤,幾個月下來省著用都得2000多元錢,人還經常被凍感冒,現在又省心又省錢,屋里一直暖和和的。”看著高樹珍家冬日取暖不再愁,鄉里鄉親都來看個究竟。“太陽能系統自動控制,不像土爐子,睡到半夜要加炭,稍不注意火熄了,把人凍得不行。”村民王大有說,今年他也要想辦法給自家改造設備,解決了取暖的大問題,春節兒孫就更愿意回老家了。
國網寧夏綜合能源服務有限公司市場部主任白楊介紹,這一全新的清潔供暖系統采用物聯網技術,解決了系統運行維護的難題,可實現無人值守、遠程操作,最大限度降低運行費用。根據環境溫度、室溫、天氣變化等情況,系統會實時調整采暖運行方式,最大限度實現清潔節能、供暖舒適。針對學校冬季假期、農戶外出、養老院老人怕冷的實際情況,系統會根據用戶需求及時調節供暖溫度,無人時適當降低溫度,開學前進行升溫調節,確保特殊人群的個性化采暖需求。系統對所有使用單位和個人用戶進行監測,一旦出現問題,將及時派出就近的工程師上門維修。
目前,平羅縣和彭陽縣的試點示范項目點已全部改造完成。經過1年建設,這兩個項目推進順利,試點單位和農戶均實現了清潔取暖,2020年冬季的供熱成本大幅下降。2021年,寧夏回族自治區財政廳、生態環境廳和發改委等相關部門將計劃按照財力可承受、群眾能接受、社會有感受的原則,繼續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項目推進,積極支持太陽能光熱+清潔能源在取暖領域的應用,努力為北方地區冬季取暖提供可借鑒的“寧夏經驗”,讓綠色能源逐漸轉化為受益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以實際行動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落到實處。目前,沙坡頭區、青銅峽市、大武口區、興慶區等地正在實施2021年無集中供暖區域煤改電(清潔取暖)試點示范項目工程。今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地級市清潔能源取暖率將超80%,縣(市、區)清潔取暖率超70%,農村清潔取暖率將超40%。
寧夏經驗:“太陽能光熱+”的農村清潔取暖發展之路
來源:寧夏日報
掃碼申請加入
農村清潔取暖賦能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