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一卡二卡,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日韩av一区二区,亚洲承认视频

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民用清潔爐具專委會秘書處

2060年碳減排超20億噸 生物質能對實現碳中和竟有如此作用!

中國爐具網    作者:碳中和    來源:國際能源網    日期:2021-09-24 15:55:49    瀏覽:844
100

        爐具網訊:近日,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生物質能產業分會等單位發布了《3060零碳生物質能潛力藍皮書》,藍皮書從生物質能零碳屬性、生物質能助力“雙碳”目標,以及生物質能產業發展等維度出發,深度剖析了我國生物質能產業發展的現狀,面臨的瓶頸。

        藍皮書中提到,若結合碳捕集與封存技術,到2030年,我國利用生物質能將減碳超9億噸,到2060年將減碳超20億噸。

        生物質能總量比全球能源消費需求大兩倍

        根據藍皮書顯示:生物質是指通過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種有機體,包括所有的動植物和微生物。人類歷史上最早使用的能源是生物質能。而所謂生物質能,就是太陽能通過光合作用貯存CO2,轉化為生物質中的化學能,即以生物質為載體的能量。它直接或間接地來源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轉化為常規的固態、液態和氣態燃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一種可再生能源,同時也是唯一一種可再生的碳源。據計算,生物質儲存的能量比目前世界能源消費總量大2倍。

        在生物質能作為零碳能源的利用過程中,如果增加碳收集和儲存過程,收集產生的CO2,能夠創造負碳排放,可以成為環境修復的方式之一。碳負排放被廣泛認為是限制全球變暖,達到碳中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生物質能不僅具有零碳能源屬性,還將作為負碳能源積極發揮作用。

        為了控制全球平均溫度上升幅度不超過工業化前水平2℃以內,《巴黎協定》締約國努力實現碳減排目標,許多國家提出自身碳減排要求,生物質能在其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中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碳中和是中國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莊嚴承諾,是中國基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中國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內在需要。

        IPCC指出,歷史上經濟發展與能源利用、溫室氣體排放的增加密切相關。可再生能源有助于擺脫這種相關性,從而為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如果資源得到可持續開發,并采用高效率的技術,那么生物能源具有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顯著潛力。某些現有系統和未來的重要選擇,包括多年農作物、林產品、生物質剩余物和廢棄物以及先進的轉換技術,能夠發揮顯著的溫室氣體減排作用,即與化石能源基準值相比,可減少80%-90%的排放。

        發展生物質能同時可以解決我國城鄉各類有機棄物無害化、減量化處理問題,如果生物質廢棄物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在自然分解的情況下,將釋放出甲烷等溫室效應更強的氣體。因此生物質能的環境、民生、零碳等社會價值需要獲得足夠的關注。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 略的大背景下,未來生物質能發展將需走一條“農業-環境-能源-農業”綠色低碳閉合循環發展之路,在發電利用和非電利用上,生物質能都扮演著重要角色,促進鄉鎮能源結構整體提升。

        生物質能作為是國際公認的零碳可再生能源,通過發電、供熱、供氣等方式,廣泛應用于工業、農業、交通、生活等多個領域,是其他可再生能源無法替代的。若結合 BECCS(生物能源與碳捕獲和儲存)技術,生物質能將創造負碳排放。未來,生物質能將在各個領域為我國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做出巨大減排貢獻。

        目前我國生物質資源量能源化利用量約4.61億噸,實現碳減排量約為2.18億噸。

        在2030碳達峰背景下,生物質能利用主要在供電、供熱等領域實現對化石能源的替代。2021年--2030年,生物質清潔供熱和生物天然氣能在縣域有效替代燃煤使用,在縣域及村鎮構建分布式能源站,徹底改變農村用能結構。生物質清潔供熱和生物天然氣的應用在處理各類廢棄物的同時,產生清潔能源,為居民供暖供氣,助力實現全面鄉村振興。預計到2030年,生物質能各類途徑的利用將為全社會碳減排超過9億噸。

        未來,電氣化將占用能主導地位。生物質能利用主要集中在難以用電氣替代的領域,如航空、生物基材料等。負減排技術 BECCS 將會得到大力發展。到2060年,將實現碳減排超過 20 億噸。

        根據統計分析,預測到2030年我國生物質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5200萬千瓦,提供的清潔電力超過3300億千瓦時,碳減排量超過 2.3 億噸。到 2060 年,我國生物質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0000萬千瓦,提供的清潔電力超過6600億千瓦時,碳減排量超過4.6億噸。

        應對挑戰生物質能要抓好三方面工作

        雖然生物質能對于實現碳中和具有重要意義,但藍皮書指出,“雙碳”目標下我國生物質能行業仍面臨以下挑戰:

        對生物質能認識有待提高。受傳統生物質能(土灶臺燃燒薪柴)“臟亂差”影響,整個社會,特別是各級政府對發展生物質能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甚至個別地方把生物質燃料當作僅次于散煤的高污染燃料,采取限制發展政策。

        部門協調仍需加強。相比較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生物質能管理職能較為分散,發改、財政、能源、環境、農業、住建、林草等均有相關職能,管理職能過于分散,不能形成有效合力,造成政出多門,有限資金不能集中使用,甚至出現部門間政策相互掣肘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產業的發展。

        發展責任主體需進一步明確。由于生物質能產業鏈相對其它可再生能源較長,產業發展遇到的最大問題是責任主體不夠明確。在產業發展中,需要充分考慮生物質能利用的環境、民生效益,應按照《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要求,明確主要由地方財政承擔環境治理支出責任,并按照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原則,在進一步理順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完善轉移支付制度改革中統籌考慮地方環境治理的財政需求,才能促進生物質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支持政策有待創新。目前產業發展單靠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進行支持,隨著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補貼缺口越來越大,資金短缺已嚴重制約了有機廢棄物能源化利用產業的發展。根據統計,到2020年底,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補貼缺口預計將突破3000億元。生物質發電企業,特別是民營發電企業將面臨更加嚴峻的生存壓力。同時由于普惠制的廢物處理補償機制尚未構建完全,生物質能非電利用領域發展規模受到資金限制,高成本與低競爭力制約生物質能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造成了生物質能發電利用競爭力不強,發展規模受限,非電利用又沒有形成規模的局面。

        相關標準體系需進一步完善。如缺乏生物質鍋爐專有排放標準,造成各地相關職能部門管理標準不一,項目中存在大量審批難問題,嚴重制約行業發展;已有的碳減排方法學未能覆蓋全部生物質能行業,導致了在CCER市場啟動后,部分項目的碳減排量不能被認可,無法參與市場交易。

        行業統計監測體系仍需健全。我國生物質能統計存在調查面不全、數據質量不高、指標體系健全等問題。目前僅在發電利用方面對發電量有較為詳細監測統計,對所處理廢棄物情況也無統計。其他利用如供熱、生物天然氣(沼氣)等其統計體系尚未開始建設。此外,如果項目缺乏長期有效的排放檢測和生產數據跟蹤,未來將無法有效支撐溫室氣體減排核證工作。

        生物質能產品市場消納路徑未完全打通。生物質能利用普遍市場化程度較低,后端產業鏈沒有有效打通,如生物質能清潔供熱、生物天然氣、生物質液體燃料都處于發展初期,沒有建立有效的市場機制,后端產業鏈沒有有效打通,面對市場時需要接受與同類型化石燃料產品的競爭局面,市場化發展路徑單一致使行業發展緩慢,制約行業可持續發展。

        針對以上挑戰,藍皮書從政策、技術、市場三個層面提出相關建議。在政策層面主要有六點,一是提升對生物質能綠色零碳屬性的認識,二是完善生物質能產業發展頂層設計,三是建立有機廢棄物有償處理機制,四是加強生物質替代燃煤鍋爐支持力度,五是進一步推廣配額制,六是建立試點碳稅征收機制。

        在技術層面,藍皮書建議完善生物質能碳減排方法學、開展生物質清潔供熱各項標準建設、建立生物質能產業監測體系。

        在市場層面,首先要加大綠色金融支持力度,其次要將生物質能減排量在碳市場中優先交易最后要打破生物質能源產品消納壁壘,促進產業發展,體現生物質減排效益。

100
版權保護聲明:爐具網選發有優質傳播價值的內容,可能會做部分刪節、修改。我們極其尊重優質原創內容的版權,如所選內容未能聯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請作者和chinaluju@126.com聯系。

最新資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埔县| 徐闻县| 临猗县| 堆龙德庆县| 乐陵市| 武隆县| 赤峰市| 博湖县| 教育| 陈巴尔虎旗| 全南县| 万山特区| 新疆| 含山县| 福鼎市| 吴桥县| 桐城市| 台东县| 清河县| 河东区| 亳州市| 宁陕县| 云林县| 合作市| 丰原市| 台山市| 靖宇县| 峨边| 仁寿县| 和静县| 石台县| 留坝县| 乐都县| 天长市| 凤冈县| 张北县| 清徐县| 武冈市| 台东县| 郎溪县| 麻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