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爐具網訊:冬至到,寒意濃,冽冽冬日離不開“取暖”二字。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清潔取暖那些事兒。
集中供暖,啥時候開始的?
湯婆子、“憋來氣”、火盆、火炕、熱水袋、電熱毯、壁掛爐、空調……以上取暖用具你都用過哪些?
在走向溫暖的歷程中,取暖用具一口氣都數不過來。其中,北方人的“好麗友”——象征著集中供暖的暖氣片其實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才進入尋常百姓家。
早在1958年,北京就建立了我國第一家煤氣熱力公司,開始向長安街沿線的公共建筑集中供暖。隨后十來年,各地新建的熱電廠也主要是為工廠車間、辦公樓等供暖,很少為民用建筑供熱。
新中國成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煤炭配煤爐是百姓最主要的取暖方式。為了讓百姓過上一個溫暖的冬天,我國上了大量的煤炭項目,原煤產量和質量均有極大提高。
點引柴、添煤炭、夾矸石、清爐灰……在這幾個動作的循環往復中,人們度過一個個難挨的寒冬。
上世紀70年代末、80 年代初,一根根煙囪在城市中升起,一條條暖氣管伸向居民區——安全、省心、污染小的集中供暖來啦!
加上改革開放的強勁推力,集中供暖逐漸發展成一項城市公用事業。特別是進入上世紀90年代后,城市集中供熱面積幾乎以每年6000萬平方米的速度增加。
國際能源署相關報告顯示,如今,中國已經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集中供暖管網。
近年來,清潔取暖工程惠及千家萬戶,北方地區的部分農村也開始加入了集中供暖“朋友圈”。從最初的燒柴燒煤,到后來的電暖氣、空調,再到最近的集中供暖,村民經歷了農村供暖變化“三部曲”。
18℃,供熱標準怎么來的?
“暖氣不熱凍得慌,暖氣太熱燥得慌。”關于供熱標準,國家都有哪些規定?
2002年,原衛生部等部門制定了《室內空氣質量標準》,規定冬季采暖標準為16~24℃。
2010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規定臥室、起居室室內設計溫度應取18℃。
再加之各地方的相關規定,室溫18℃逐漸成為大部分地區采暖季供熱標準。
為什么是18℃呢?
多位受訪專家表示,若室溫過高,居民容易產生精神疲乏、思維遲鈍、記憶力變差等癥狀,也就是俗稱的“暖氣綜合征”。反之,長期處于低溫環境,人的代謝功能就會下降,脈搏減慢,呼吸道黏膜抵抗力降低。
此外,據統計,冬季室溫每增加1℃,能耗增加20%。因此,綜合考慮能耗和百姓取暖效果,在大部分地區,18℃是較為合理運行點。
供暖分界線怎么劃?
談到集中供暖,就不得不說供暖區的劃分。
秦嶺—淮河一線,可是出了名的“斜杠青年”:我國南北方地理分界線、濕潤區和半濕潤區分界線、暖溫帶和亞熱帶分界線、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1月0℃等溫線……
在供暖這件事上,它是集中供暖分界線。為什么這么劃分呢?
這就得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在“能源急缺”的背景下,我國依據氣象學家竺可楨以1931年全國各地最冷月的平均氣溫和年降水量所制定的氣候分區,劃定了集中供暖分界線,基本與秦淮一線重合。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隨著氣候變化和科學發展,一些專家認為,“一線劃供暖”已經不太適應人民的生活新需求。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周一星說,集中供暖不應該簡單地“劃線”“劃片”,應該讓有需要、有條件的城市通過市場杠桿,“撬動”集中供暖。
不少地區感慨“同省不同命”,例如:陜西商洛、安康、漢中位于秦嶺及秦嶺以南,盡管一月平均最低氣溫接近冰點甚至冰點以下,但還是沒能搭上集中供暖這趟車。
南方集中供暖,行得通嗎?
“北方人過冬靠暖氣,南方人過冬靠一身正氣”“ 如果能供暖,江浙滬愿不包郵”“冬天北方人嘚瑟,南方人哆嗦”……曾經南方的朋友們只能望“線”興嘆,可如今他們說干就干。
近年來,武漢、合肥、長沙等南方城市,已開始在部分城區進行集中供暖,有的城市則正在規劃建設供暖項目。
南方集中供暖,行得通嗎?
一些城市城建部門負責人認為,南方每年的供暖周期短,集中供暖設施利用率低。同時,建筑未考慮保溫節能,供熱建筑能耗大,大規模實行供熱,耗資巨大。
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主任江億表示,南方室內外溫差比北方小,不同住戶之間供暖需求差異大。如果統一集中供暖,有些房間可能會過熱,讓人感覺不舒服。
那么南方取暖應該怎么辦呢?多位受訪專家建議,南方取暖問題應該因地制宜地以多元化方式解決。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副院長謝映霞說,在城市人口集中區域的小區內,可以探索集中統一供暖。但對于一些市政集中供暖管道無法到達的小區,更適合探索節能環保的分散供暖模式。
掃碼申請加入
農村清潔取暖賦能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