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具網訊:目前,我國北方地區已進入取暖季,清潔取暖再次成為焦點話題。10月底,生態環境部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是一項民生工程,是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的重大舉措,意義重大。
既要“溫暖如春”又要“藍天白云”,散煤治理是關鍵。
自2015年以來,在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淘汰落后產能、小散亂污企業整治、窯爐專項治理、北方清潔取暖、美麗鄉村建設等多領域政策措施的協同推進之下,我國從工業和民用兩個方向合力開展了散煤治理攻堅戰,并在“宜氣則氣、宜電則電、宜煤則煤”的原則指引下,通過清潔、減量和替代三種路徑,取得了積極的治理成效。從區域來看,重點區域內,35蒸噸及以下燃煤工業小鍋爐基本實現淘汰關停;中央財政支持清潔取暖試點城市范圍實現重點區域地市、城市全覆蓋。從消費結構來看,伴隨工業散煤的大幅削減,散煤消費結構正由以工業為主轉變為以民用為主。
為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的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及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以及“十五五”時期,我國所有城市PM2.5濃度將全面達標且碳排放達峰,應力爭在2030年實現散煤基本清零。伴隨《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的全面落實,2022年,我國散煤治理開始進入后半程。在難度升級、“戰場”擴圍之下,散煤治理如何精準發力至關重要。
接棒工業,民用散煤消費成主力
隨著近年來散煤治理的不斷深入,尤其是工業散煤的大幅削減,散煤的消費總量和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散煤消費總量水平較2015年下降了58.7%,其中工業散煤削減貢獻超過七成。
從工業小鍋爐散燒煤的治理情況來看,2016~2017年是“大氣十條”的攻堅階段,2018~2020年是“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全面實施的階段,我國以控制煤炭消費總量、推進煤炭清潔利用、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擴大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區范圍等為主要措施,對布局分散、裝備水平低、環保設施差的小型工業企業及其使用的小鍋爐、小窯爐進行了有效治理。截至2021年,我國35蒸噸及以下燃煤工業小鍋爐的容量占比大幅下降,由 2015年的48%下降至19%。建材行業加速淘汰落后產能,其中磚瓦企業銳減到2.1萬家,磚產量只有高峰時期的60%。
從民用散煤治理情況來看,《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年)》實施的五年時間里,中央財政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城市和支持城市共63個,其中55個城市位于京津冀地區和汾渭平原;清潔取暖改造累計完成約3552萬戶,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提高了35.4個百分點,達到73.6%,超預期完成了70%的規劃目標。
隨著工業散煤的大幅削減和民用散煤在重點區域取得的突破性進展,我國散煤消費格局也隨之發生變化。根據《中國散煤綜合治理研究報告2022》可知的數據,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散燒煤總量約3.1億噸,其中民用散煤消費占比約50%,較2015年提升了約20個百分點。由此可見,我國散煤消費主力已從以工業為主轉變為以民用為主。
農村清潔取暖是重中之重
在民用散煤消費中,農村地區的取暖用煤占比高達90%,成為散煤治理的重中之重。在過去五年重點區域清潔取暖改造過程中,縣城和農村改造規模占比為76%,農村居民對清潔取暖的接受度有大幅提升;在技術應用方面,初步形成了以宜電則電、宜氣則氣為主的多元化格局。在區域分布上,一些重點區域清潔取暖改造取得積極成效,東北和西北地區的取暖用煤在民用散煤中的位置則更加突出。
下一階段的散煤治理應著力抓好重點區域鞏固成效、非重點區域穩步推進,中央財政支持的清潔取暖試點城市逐步向非重點區域傾斜。上述工作的難點都在農村地區,需要系統思考農村地區清潔取暖的可持續性發展。
在《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實施的五年中,可以看到推廣清潔取暖是一個波動向前的過程,一些地區出現了返煤現象,以及“改而不用或改而少用”甚至“改了又改”的現象。這些現象與各地的資源稟賦、熱源選擇及供應狀況、基礎設施條件、散煤管控力度、技術路徑選擇、補貼力度、取暖支出水平和實際效果、家庭收入水平、用戶生活習慣等多種因素有關,無法一概而論。
以某地返煤現象的調研結果為例,從三種技術路徑來看,直/蓄熱式電暖器返煤率最高,燃氣壁掛爐返煤率次之,空氣源熱泵返煤率最低;從能源供應情況來看,清潔熱源供應不足的用戶返煤率較高,供應充足的用戶返煤率較低;從地理位置來看,靠近城區的農村散煤管控力度大,返煤率較低,偏遠農村散煤管控力度小,返煤率較高;從用戶的經濟水平來看,經濟條件好的家庭返煤率較低,經濟條件差的家庭返煤率較高;從用戶年齡來看,以年輕人為主的家庭返煤率較低,以老年人為主的家庭返煤率較高;從后期運維服務情況來看,設備報備維修及回收換新服務便捷高效的農村,返煤率較低,反之,返煤率較高。
由此可見,可持續的農村清潔取暖并不是單一的技術選擇,而是一項環境、能源、經濟、技術、設施、服務等多維度因子共同組成的“復雜方程式”,因此,不求單點突破,而應在推動農村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地綜合求解。在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構建農村清潔能源體系、推進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完善縣鎮村規劃布局,以及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等政策中,清潔取暖應被納入其中,予以統籌規劃、綜合施策。
例如,在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統籌實施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強化清潔供暖設施建設;在加強鄉村清潔能源建設中,提高電能在農村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因地制宜推動農村地區光伏發電、風電發展,以及生物質能源多元化利用,加快構建以可再生能源為基礎的農村清潔能源利用體系,將農村生活(包括炊事、熱水和取暖)、農業和養殖業發展用能統籌規劃,促進農村可再生能源就地利用;在推進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中,充分考慮農民在縣域內就近就業、就地城鎮化的現實情況,合理布局縣城集中供暖和農村分散清潔取暖,并促進包含清潔取暖在內的縣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管護一體化;在完善縣鎮村規劃布局和加快推進村莊規劃中,按照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和搬遷撤并類等,明確村莊分類布局,將清潔取暖和建筑節能改造納入村莊規劃,同時注重傳統特色、民俗習慣和鄉村風貌保護;在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的過程中,將清潔取暖列入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指引目錄,在不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前提下,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投資重點,拓展鄉村建設資金來源渠道,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信貸支持力度。
破解經濟性難題是關鍵
在重點區域清潔取暖改造的具體實踐中,經濟性是最大的難題,其實質是居民取暖支出的能力水平與清潔取暖技術應用成本之間的差距問題。從重點區域清潔取暖改造的成本來看,清潔爐具的運行成本最低,是散煤取暖的1.5倍左右;空氣源熱泵運行成本較低,是散煤取暖的2倍左右;燃氣壁掛爐運行成本居中,是散煤取暖的2~3倍;直/蓄式電暖器運行成本最高,是散煤取暖的3~5倍。
為了縮小用戶支出能力與應用成本之間的差距,2017年以來,財政部、國家能源局等四部門聯合啟動中央財政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和支持城市,截至目前,共五批88個城市獲得支持,預計中央財政獎補資金將累計撥付1071億元,目前已撥付近700億元。試點城市和獲得支持城市根據實地情況,提供配套資金,并從建設和運營兩方面進行補貼。然而,從城市清潔取暖用戶的問卷調查結果來看,部分地區居民用戶在享受現有補貼的情況下,一方面期待更高的、更長效的運行補貼,另一方面主動降低用能需求,如減少取暖面積、降低室內溫度設定值、縮短取暖時間等。
考慮到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北方清潔取暖經濟性問題的解決更加迫切和關鍵,需要多方協同發力。
首先,通過建筑節能改造降低用能需求。在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項目申報文件中,進一步細化了農村建筑節能改造的范圍、能效提升目標及相關考核要求。通過不同技術路徑的優化組合,將分布式光儲直柔系統、生物質能利用、太陽能光熱和新型熱泵等可再生能源技術廣泛應用到農村建筑節能設計中,從農村節能設計標準、施工驗收標準、節能技術導則等方面,建立健全農村建筑節能標準體系。
其次,推動可再生能源供暖,鼓勵多能互補、降低成本。一方面,實施清潔取暖關鍵技術攻關,組建技術服務平臺,制定并發布技術推廣目錄,制定省級清潔取暖技術設備準入標準,加強對清潔取暖設備的能效要求;另一方面,根據不同經濟條件的用戶,提供梯級技術清單、多能互補或技術組合型方案。
再次,提高政府補貼效力,爭取綠色金融支持。開展清潔取暖運行補貼跟蹤研究,并同步開展運行補貼退坡速度研究。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將清潔取暖資金作為“保民生”資金予以優先保障,后續中央在確定清潔取暖試點城市時,進一步加大對地方資金或社會資本投入的保障要求。將清潔取暖項目轉變為企業投資項目,借助財政和金融兩個工具支持企業開展商業模式創新,提高項目經濟性。
最后,促進產品和運維一體化服務的系統性升級。清潔取暖設備的監管、維護是清潔取暖長效可持續發展的“最后一公里”,提高服務覆蓋范圍、服務響應效率和故障處理能力,提高設備使用質量,也是降低用戶支出的重要方面。
散煤治理的“后半程”將從民用散煤入手,應以重點區域扎實成效、非重點區域穩妥有序推進這兩方面為著力點,多個維度化解經濟性難題,并將清潔取暖工作充分融入農村農業現代化進程,系統性實現民用散煤治理的長效模式。
(作者系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氣候變化與能源轉型項目副主任)
掃碼申請加入
農村清潔取暖賦能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