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一卡二卡,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日韩av一区二区,亚洲承认视频

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民用清潔爐具專委會秘書處

遼寧省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3-2030年)

中國爐具網    作者:管理員    來源:遼寧省科學技術廳    日期:2023-07-05 10:39:53    瀏覽:1028
100

       近日,遼寧省科學技術廳、遼寧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遼寧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遼寧省生態環境廳、遼寧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遼寧省交通運輸廳、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關于印發《遼寧省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3—2030年)》的通知指出,到2025年,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系逐步形成,在重點行業領域突破100項綠色低碳關鍵核心技術,建成10個降碳效果突出、帶動性強的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建設20個碳中和相關領域重點實驗室和綠色技術創新中心,培育和引進20個左右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新增100家綠色低碳領域高新技術企業,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生態全面優化,顯著提升三個萬億級產業基地和22個產業集群的科技含量、綠色含量,有力支撐遼寧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3.7%左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4.5%,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率完成國家下達指標。

       到2030年,綠色低碳科技創新體系更加完善,綠色低碳基礎理論和前沿顛覆性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低碳零碳負碳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大幅躍升,科技人才創新活力充分釋放,形成20個以上具有顯著影響力的低碳零碳技術解決方案和綜合示范工程,建立2個以上國家級綠色低碳創新平臺,綠色低碳領域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實現倍增,為碳中和目標提供技術儲備和路徑指引,確保遼寧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率達到國家要求,高質量支撐遼寧2030年實現碳達峰目標。

關于印發《遼寧省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3—2030年)》的通知

各有關單位: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部署,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支撐作用,根據《遼寧省碳達峰實施方案》,參照科技部等九部門印發的《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結合遼寧實際,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中科院沈陽分院共同研究制定了《遼寧省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3—2030年)》。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相關信息可通過“遼寧科技”微信工作號查閱。

附件:《遼寧省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3-2030年)》.pdf

遼寧省科學技術廳
遼寧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遼寧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遼寧省生態環境廳
遼寧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遼寧省交通運輸廳
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
2023年6月26日

遼寧省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3-2030年)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決策部署,切實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加快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新遼寧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依據《遼寧省碳達峰實施方案》、科技部等九部門《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特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生態文明思想和關于東北、遼寧振興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以維護國家“五大安全”為核心,以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為主線,深入實施科教興省戰略、人才強省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一體部署,加快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系,著力推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為遼寧加快取得全面振興新突破提供強有力的科技引領,為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貢獻遼寧科技力量。

       (二)基本原則。

       ——統籌推進。堅持系統觀念,正確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的關系,分階段、分重點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工作,構建經濟發展和綠色低碳良性互動的長效機制。

       ——重點突破。瞄準遼寧能源、工業、建筑、交通、碳匯等重點行業領域節能降碳增匯技術需求,集中優勢創新資源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強化科技創新供給,不斷塑造綠色低碳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協同創新。堅持政府和市場兩手發力,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推動數字化、綠色化深度融合,賦能遼寧經濟社會低碳轉型。

       ——引領示范。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顛覆性創新技術研發部署,前瞻引領綠色低碳科技發展。開展先進適用綠色低碳技術集成和多場景示范應用,打造遼寧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樣板。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系逐步形成,在重點行業領域突破100項綠色低碳關鍵核心技術,建成10個降碳效果突出、帶動性強的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建設20個碳中和相關領域重點實驗室和綠色技術創新中心,培育和引進20個左右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新增100家綠色低碳領域高新技術企業,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生態全面優化,顯著提升三個萬億級產業基地和22個產業集群的科技含量、綠色含量,有力支撐遼寧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3.7%左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4.5%,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率完成國家下達指標。

       到2030年,綠色低碳科技創新體系更加完善,綠色低碳基礎理論和前沿顛覆性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低碳零碳負碳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大幅躍升,科技人才創新活力充分釋放,形成20個以上具有顯著影響力的低碳零碳技術解決方案和綜合示范工程,建立2個以上國家級綠色低碳創新平臺,綠色低碳領域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實現倍增,為碳中和目標提供技術儲備和路徑指引,確保遼寧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率達到國家要求,高質量支撐遼寧2030年實現碳達峰目標。

       二、重點任務

       (一)超前部署碳中和前沿顛覆性技術。

       面向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和遼寧能源、裝備、冶金、石化等主導產業綠色發展需求,構建綠色低碳基礎研究體系,加強基礎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創新。發揮全省高端科技智庫優勢,建立前沿顛覆性技術的預測、發現和評估機制,定期更新碳中和前沿顛覆性技術研究部署。圍繞零碳能源、前沿儲能、碳捕獲與轉化、固碳增匯等重點方向,依托能源催化轉化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創新資源,開展超高效光伏電池、新型制氫技術、新一代儲能技術、人工光合成、碳直接空氣捕集、碳基資源高效催化轉化等基礎前沿理論研究,加強學科交叉融合,催生顛覆性技術,促進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提升,引領實現產業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迭代升級。

       專欄一 碳中和前沿顛覆性技術

       新型太陽能發電技術:探索太陽能光電轉換的新機理、新方法,研究可突破單節光伏電池理論效率極限的新型高效光伏技術、超臨界二氧化碳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太陽能光催化技術,研發太陽能電池新型結構和捕光新材料等。

       新型核能發電技術:研究四代堆、核聚變反應堆等新型核能發電技術。

       新型綠色氫能技術:研究基于合成生物學、甲烷直接裂解、海水直接制氫、太陽能光解水、熱化學循環分解水等新型制氫技術。

       新型儲能技術:研究新材料超級電容器、金屬空氣電池、固態電池、水系有機液流電池、二次水系離子電池、相變儲熱等新一代儲能技術。

       新型負碳技術:研究CO?直接空氣捕集、CO?捕集轉化一體化、CO?合成制備高性能碳材料等新型CCUS技術;揭示海洋和陸地碳匯格局、過程機制、固碳功效、增匯潛力機制機理。

       (二)強化能源低碳/零碳多能融合技術創新。

       立足遼寧能源結構調整迫切需求和創新優勢,圍繞多能融合戰略技術路線,加快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發電、新型儲能、氫能及燃料電池、能源互聯網、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先進節能等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推進關鍵材料、設備的自主研發與國產化替代,加大新型電力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與推廣應用,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納和存儲能力,著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系統,為遼寧電力裝備、氫能等產業集群發展提供科技支撐。依托全省風電、光伏、核電、生物質能等重大能源工程,開展海上風電、光伏治沙、漁光互補、生物質發電、核能海水淡化的技術研究與配套裝備創新,培育新能源發展新模式、新業態。到2030年,我省新能源技術創新能力大幅躍升,帶動化石能源有序替代。

       專欄二 能源低碳/零碳多能融合技術

       可再生能源技術:研發風機葉片、電機、軸承、智能傳感及控制技術,海上風電匯集、輸電及穩定運行控制技術,高效光伏電池技術等,開展海洋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綜合利用技術研究,構建多能互補綜合能源利用技術方案。

       先進儲能技術:研發高功率密度全釩液流電池、鋅基液流電池、鉛炭電池、鈉離子電池、鋰基電池、硫基電池等化學儲能技術,飛輪儲能、壓縮空氣儲能等物理儲能技術等。

       氫能技術:研發高效低成本堿性電解水制氫、固體氧化物電解制氫等新型制氫技術,開發大規模物理儲氫、化學儲氫技術,管道輸氫技術,研制氫燃料電池關鍵技術設備。

       新型電力系統:開發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并網及電網安全高效運維技術、韌性電網技術、規模化源網荷儲調控技術等,研制基于寬禁帶半導體材料的核心電力器件和裝備。

       核能技術:攻克高安全性多用途小型模塊化反應堆、快堆和超高溫氣冷堆等技術,開發變頻器、核環吊、關聯系統等核心功能部件,研制大型核電主泵、核電四代主循環泵等整機裝備。

       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與節能增效技術:研發超低氮循環流化床燃燒技術,摻氫天然氣、摻燒生物質等高效低碳工業鍋爐技術,研制重型燃氣輪機和高效燃氣發動機等關鍵裝備;開發工業余熱余壓余能深度利用技術、基于先進功率半導體材料與器件的高效電能轉換及能效提升技術,發展數據中心、5G通信基站等數字基礎設施節能技術。

       (三)加快重點行業綠色低碳轉型技術突破。

       圍繞重點行業節能降碳和轉型升級需求,加快突破低碳零碳工業流程再造、城鄉綠色發展、綠色智慧交通等關鍵技術。

       1.工業領域:圍繞精細化工、高品質鋼鐵材料、先進有色金屬材料、菱鎂精深加工等產業集群結構優化、產品升級和綠色發展需求,以原料燃料替代、短流程制造和低碳技術集成耦合優化為核心,著力攻克一步法制烯烴、煉油結構轉型、新一代低碳高爐、綠色冶金、鋼化一體化聯產、富氧燃燒碳捕獲等關鍵技術工藝,加大高品質綠色產品研發供給,促進跨行業、跨領域低碳零碳融合創新。強化科技支撐保障資源安全,開展戰略性礦產資源綠色開采、低品質資源高效提質與綜合利用、廢棄物綜合利用等關鍵技術研發,探索新興固廢綜合利用技術路徑。加快人工智能、軟件、工業互聯網等產業集群技術創新與工業行業綠色低碳技術融合發展,引領高碳工業流程的零碳低碳再造和數字化轉型。到2030年,重點工業領域實現低碳工藝革新和數字化轉型,形成一批生產工藝深度脫碳、工業流程再造、資源循環利用等綠色低碳系統解決方案。

       2.城鄉建設領域:圍繞城鄉綠色發展目標,以脫碳減排和節能增效為重點,大力推進低碳零碳技術研發和示范應用。加快突破建筑高效節能、光伏建筑一體化、建筑熱電協同、光儲直柔、多能耦合清潔供暖、智能建造等關鍵技術,促進建筑全生命周期能效水平提升和用能結構優化,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先進制造與城鄉建設的深度融合,培育建筑節能、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產業鏈。加快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置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推進城市全面綠色轉型。到2030年,全省建筑節能減碳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科技支撐實現新建建筑碳排放量大幅降低,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明顯提升。

       3.交通領域:圍繞新能源汽車、航空裝備、船舶與海工裝備、軌道交通裝備等產業集群創新發展,加快新能源載運裝備、氫燃料動力車輛及船舶、LNG和生物質燃料船舶等應用研究,攻克新能源汽車性能監控與保障、裝備部件輕量化、交通基礎設施生態優化等關鍵技術,研發推廣公路路面材料等交通資源循環再生利用技術,加速5G、大數據、智能制造等技術與交通運輸深度融合,促進交通領域綠色化、電氣化和智能化。到2030年,科技支撐形成綠色低碳交通運輸方式,確保交通運輸領域碳排放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

       專欄三 重點行業綠色低碳轉型技術

       精細化工產業集群:研發原油、石腦油直接制化學品技術,合成氣一步法制烯烴、芳烴、含氧化合物、特種油品技術,多能耦合技術,綠色生物化工技術等,推廣智能化低碳升級改造技術。高品質鋼鐵材料產業集群:研發新一代低碳高爐煉鐵技術、全廢鋼電爐流程集成優化技術,氫基流化床、氫基豎爐等綠色冶金技術,復雜難選鐵礦石懸浮磁化焙燒技術等,開展鋼鐵-化工一體化聯產技術集成應用。

       先進有色金屬材料產業集群:研發濕法冶金新流程技術、有色金屬短流程規模化制備技術、新型火法煉鋅技術,連續銅冶煉技術、有色金屬回收與循環利用技術、氧化鋁高效提取技術、電解鋁低碳節能技術等。菱鎂精深加工產業集群:開發基于富氧燃燒的菱鎂礦煅燒技術、高功率節能型空心電極技術,集成熱回收利用的閃速輕燒成套技術、低品位菱鎂礦綜合利用技術等。

       水泥行業:研發水泥窯燃料替代技術、水泥窯協同處置固廢技術,非碳酸鹽鈣質原料替代技術,水泥窯爐富氧燃燒關鍵技術等,制備新型固碳膠凝材料等。

       資源高效開發和循環利用技術:研究鐵、硼、金等遼寧優勢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利用技術,開發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關鍵技術,再生資源高質循環利用技術,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廢舊光伏組件、退役風電葉片等新興固廢綜合利用技術等。

       低碳零碳城鄉建設:研究低碳零碳建筑規劃、設計、運行技術,開發建筑機器人、3D打印等智能建造技術,超低能耗建筑、裝配式建筑建造技術等,研制天然固碳建材、建材循環利用技術及設備;研發建筑高效電氣化技術、光儲直柔供配電關鍵設備與柔性化技術、能源智慧管理與多能協同技術等。

       新能源汽車、航空裝備、船舶與海工裝備、軌道交通裝備等產業集群:研發高性能電動、氫燃料動力車輛,醇類燃料、油電混合動力車輛,船舶清潔能源動力、航空器非碳基能源動力等低碳能源驅動載運技術裝備,開發汽車整車模塊化、車身輕量化設計技術等。

       綠色智慧交通建設:研發交通能源自洽及多能變換技術,智慧鐵路、智慧公路、智慧航空、智慧港口、數字航道、智慧城市軌道交通等技術。

       (四)加強固碳增匯技術創新。

       聚焦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的全生命周期能效提升和成本降低,重點突破低成本低能耗二氧化碳捕集的吸收劑/吸附劑、二氧化碳高效催化轉化,以及二氧化碳化學利用、驅油、地質封存等核心關鍵技術,開展CCUS與工業過程的全流程深度耦合技術研發。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協同推動適應氣候變化與生態保護修復,重點開展遼東山區森林、遼西北沙化草地、遼河口濱海濕地和海洋等生態系統的固碳增匯機制研究和保護修復技術攻關,有力支撐遼河口國家公園建設。推進黑土地保護與利用、農林廢棄物低碳高效資源化、生物炭土壤固碳等技術研發應用,形成適合遼寧實際的農業農村減排固碳綜合技術體系。加強碳匯監測與核算技術方法研究,深挖我省各類生態系統碳匯潛力。

       專欄四 負碳及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技術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研發低能耗低成本碳捕集技術、與生物質結合的負碳技術(BECCS)、CO?管道運輸技術、CO?驅油增產技術、CO?地質封存技術,CO?加氫制烷烴、芳烴及醇類技術,CO?光電催化轉化技術等,開發綠色低能耗吸收溶液、高容量性能穩定吸附材料等;在遼河油田、大連長興島等工業園區建設 CCUS 示范工程。

       生態系統固碳增匯技術:研究森林、草地、濕地、海洋等生態系統固碳增匯技術,開展沙化草地、廢棄礦山、河口濕地等脆弱生態保護與修復技術研究,揭示生態系統碳庫動態變化和碳匯功能的形成和維持機制。

       農業農村減排固碳技術:研發黑土地保護與利用技術、生物炭土壤固碳技術、漁業碳匯技術、農林廢棄物低碳高效資源化利用技術等,構建農業綠色生產技術體系。

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與替代技術:研發工業氧化亞氮及含氟氣體的替代、減量和回收技術,反芻動物低甲烷排放調控技術,煤礦瓦斯蓄熱及分布式熱電聯供技術,能源及廢棄物甲烷回收利用技術等。

       (五)開展綠色低碳技術成果轉化和示范推廣。

       高標準建設潔凈能源與精細化工、綠色冶金、礦產資源清潔利用、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等中試基地,促進中試基地資源共享,吸引省內外高水平科技成果中試熟化驗證。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東北科技大市場等專業化科技服務機構,建立綠色低碳科技成果技術庫。針對全省不同區域對綠色低碳技術的差異化需求,因地制宜開展低碳零碳技術跨行業跨領域耦合優化與綜合集成,推進低碳技術創新綜合區域示范。

       專欄五 綠色低碳技術成果轉化和示范應用

       科技成果中試基地:建設潔凈能源和精細化工、鋼鐵冶金長流程碳中和關鍵技術、綠色冶金-零碳鋼鐵冶金短流程、鐵礦資源高效利用、菱鎂資源高效利用、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海洋能開發等中試基地,實施堿性電解水制氫、CO2加氫制甲醇汽油等高值化利用、甲醇-石腦油融合技術等中試項目。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組織開展“科技成果直通車”、“創新挑戰賽”、“專家團隊企業行”、“企業高校院所行”等活動;搭建碳中和技術成果數據庫,充分利用國家綠色技術推廣目錄和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等,加快綠色低碳技術、工藝、裝備的大規模推廣應用。

       低碳零碳科技示范工程:在大連、營口、阜新、盤錦等地區,建設大規模高效光伏電站、漂浮式海上風電、風光互補、漁光互補、以光鎖沙、源網荷儲、大規模液流電池儲能等新能源科技示范工程,核電余熱水熱同輸供熱、鋼鐵-化工一體化聯產等跨領域科技示范工程,智慧道路/航道/港口/樞紐示范工程。

       低碳技術創新示范區:支持沈陽建設機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推進沈陽全國智能建造試點城市建設;支持大連市爭創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示范試點城市群,打造先進儲能裝備研制基地、中國氫能產業創新策源地和高端裝備制造基地;支持沈陽、大連、盤錦開展國家“無廢城市”建設試點;支持阜新建設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消納基地;推進沈陽、營口、阜新、盤錦市國家清潔取暖試點城市建設;推進本溪、鐵嶺等5個國家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支持沈陽、大連等建設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示范城市。

       (六)推動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平臺提質增效。

       聚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主動融入新型舉國體制,推進遼寧實驗室建設發展,在化工減碳、森林生態、深部工程等優勢領域爭創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全國重點實驗室,加快培育遼寧的碳中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支持中科院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建設,打造高水平科技智庫,開展戰略性、前瞻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持續優化省級創新平臺布局,在新能源、低碳工業、智能制造、碳捕集、生態碳匯等優勢領域培育建設一批省重點實驗室,支持實驗室凝練科學研究方向、孕育重大原始創新。以行業骨干企業為主體建設一批綠色低碳專業技術創新中心,打造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產出重大科技成果、引領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的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大力發展碳中和技術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擴大綠色低碳技術供給,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加快推進“基于高亮度極紫外自由電子激光的前沿科技研究設施”、“超大型深部工程災害物理模擬設施”、“海洋工程環境實驗與模擬設施”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吸引全球科技創新資源向遼寧集聚。

       (七)培育壯大綠色低碳科技企業群體。

       著力發展節能環保新興產業集群,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雛鷹瞪羚獨角獸企業培育體系,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創業孵化體系,遴選和支持一批綠色低碳科技型企業。深化央地科技創新合作,支持行業骨干企業牽頭組建產學研聯盟,聯合上下游企業、行業間企業、高校院所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創新,構建首尾相連、互為供需、互聯互通的產業綠色創新鏈條。支持科技型企業承擔國家和省級重大科技項目,加快提升企業綠色技術創新能力。加強科技企業服務,開展項目路演、金融對接、技術培訓等活動,促進技術、金融等要素市場對接。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基礎研究投入稅收優惠等政策,推動企業成為綠色技術創新主體。貫徹落實國家綠色技術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強化綠色技術研發、示范、推廣、產業化各環節知識產權保護,培育建設專利導航服務基地,建立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搭建綠色低碳技術專利專題數據庫。建立低碳技術驗證服務平臺,為企業開展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提供服務和支撐。以沈大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區域為重點,加快打造綠色低碳發展高地,支持各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支持渾南科技城建設“近零碳”示范園區,推動綠色低碳產業、先進制造業聚集,加強園區產業協同創新,率先實現綠色低碳轉型。

       (八)加強綠色低碳人才引育和服務保障。

       面向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需求,深入實施科技創新人才培育工程,打造綠色低碳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工程應用和市場服務全鏈條人才體系。充分發揮在遼院士專家的科研影響力,開展院士遼寧行、碳中和高峰論壇等活動,推動綠色低碳技術交流合作,吸引一批頂尖人才團隊來遼發展。實施“興遼英才計劃”,培養綠色低碳領域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和卓越工程師。持續推進“帶土移植”行動,完善“平臺+人才+機制”的工作模式,引進域外創新創業團隊。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在省科技計劃中擴大青年科學家項目范圍,支持青年人才承擔科研任務,挑大梁、當主角。著力發揮遼寧高校資源優勢,構建新能源、儲能、氫能、碳減排、碳匯、碳排放權交易等涉碳學科專業體系,優化相關專業課程設置,培養高層次、急需緊缺和骨干專業技術人才,促進教育鏈、人才鏈和產業鏈的有機銜接和深度融合。

       (九)深化綠色低碳科技交流合作。

       圍繞實現全球碳中和愿景與共識,發揮遼寧地緣區位優勢,加快構建開放合作協同的創新格局,積極融入國家碳達峰碳中和創新體系布局,深度參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等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與江蘇、廣東、北京、上海等先進省市開展綠色低碳科技交流合作,積極參與綠色低碳技術分工合作。深化國際科技交流合作,主動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在儲能、生態碳匯、礦產資源等優勢領域共建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聯合實驗室,實施國家科技合作項目,定期舉辦大連海外學子創業周等國際科技活動,吸引海內外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資源集聚遼寧。主動融入“一帶一路”科技創新網絡,培育“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或研發中心,深化與日本、韓國、俄羅斯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綠色低碳領域的科技交流合作,推進人員交流、培養與引進,開展技術引進和輸出活動。加強科技創新對碳排放監測、計量、核查、核算、認證、評估、監管以及碳匯的技術體系和標準體系建設的支撐保障,為我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提供決策支撐。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相關部門加強協同配合,統籌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工作。充分發揮高校院所、創新型企業、科技人員等各方作用,積極引導全社會力量參與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共同推進碳中和技術攻關、推廣示范、基地建設、產業發展、人才培養和科技合作等各項工作任務。

       (二)引導多元投入。充分利用遼寧產業投資基金,統籌科技專項資金,綜合運用稅收優惠、財政獎補等方式,引導各類創新主體和地方各級政府持續加大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投入,積極對接國家、行業各類科技創新引導基金,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

       (三)強化任務落實。加強與我省重點行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的緊密銜接、統籌協調,形成目標一致、協作配合的政策合力。建立科學合理的監測評估指標體系,結合任務實施成效、技術發展新趨勢等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扎實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相關科技創新工作。各地區、各部門強化屬地和領域主體責任,清單化、項目化、工程化推進落實。

       (四)營造創新生態。做好宣傳引導,及時總結推廣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先進技術、示范應用等典型經驗。開展全民碳中和科學普及活動,積極拓展宣傳渠道,提高公眾對碳達峰碳中和的科學認知,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100
版權保護聲明:爐具網選發有優質傳播價值的內容,可能會做部分刪節、修改。我們極其尊重優質原創內容的版權,如所選內容未能聯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請作者和chinaluju@126.com聯系。

最新資訊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陇西县| 教育| 秦皇岛市| 曲松县| 新野县| 商水县| 霍山县| 汝阳县| 博乐市| 永和县| 闽清县| 襄汾县| 弥勒县| 东辽县| 乌兰县| 苍梧县| 东乡| 绍兴市| 巴南区| 湾仔区| 建平县| 马鞍山市| 堆龙德庆县| 威海市| 昭平县| 广饶县| 禄丰县| 灵山县| 大英县| 中江县| 涟源市| 会宁县| 新丰县| 昌邑市| 和田县| 德阳市| 桐乡市| 卢龙县| 汕尾市| 仁化县| 清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