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一卡二卡,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日韩av一区二区,亚洲承认视频

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民用清潔爐具專委會秘書處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2年度報告

中國爐具網    作者:清潔取暖    來源:生態環境部    日期:2022-10-28 08:50:47    瀏覽:3522
100

       爐具網訊:10月27日,生態環境部舉行10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2年度報告》。內容包括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新部署、積極減緩氣候變化、主動適應氣候變化、完善政策體系和支撐保障、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五個方面。《年度報告》全面總結了2021年以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新進展和新成效,以及為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所作出的貢獻。報告還闡述了中方關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7次締約方大會(COP27)的基本立場和主張。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2年度報告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2年度報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二○二二年十月

       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事關人類可持續發展。中國一貫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堅定走綠色發展之路,推動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近年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中國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將應對氣候變化擺在國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將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新進展。

       2021年以來,中國積極落實《巴黎協定》,進一步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有力有序有效推進各項重點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中國已建立起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制定中長期溫室氣體排放控制戰略,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編制實施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經初步核算,2021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降低3.8%,比2005年累計下降50.8%,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6.6%,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6.35億千瓦,單位GDP煤炭消耗顯著降低,森林覆蓋率和蓄積量連續30年實現“雙增長”,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一周年,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1.94億噸,累計成交金額84.92億元。

       為介紹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2021 年以來的進展,分享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實踐和經驗,增進國際社會了解,特發布本報告。

       一、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新部署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中國2020年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更新國家自主貢獻,做出一系列新部署新安排,采取更加強有力的一攬子政策和措施。

       (一)完善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頂層設計

       中國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國家戰略,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系統觀念貫穿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全過程,加強頂層設計。加強統籌協調。2021年,為強化對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中國成立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各省(區、市)成立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地方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統籌。上下聯動、統籌有序的工作機制已經建立。將綠色低碳發展作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2025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較2020年降低18%”作為約束性指標。各省(區、市)均將綠色低碳發展作為“十四五”規劃的重要內容,明確具體目標和工作任務。構建完成“1+N”政策體系。“1”是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指導思想和頂層設計。由2021年發布的《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兩個文件共同構成,明確了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N”是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實施方案及相關支撐保障方案。包括能源、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農業農村、減污降碳等重點領域實施方案,煤炭、石油天然氣、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實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撐、財政支持、統計核算等支撐保障方案。同時,各省區市均已制定了本地區碳達峰實施方案。總體上看,系列文件已構建起目標明確、分工合理、措施有力、銜接有序的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體系,形成各方面共同推進的良好格局,將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源源不斷的工作動能。

       (二)制定中長期溫室氣體排放控制戰略

       2021年10月,中國正式提交《中國落實國家自主貢獻成效和新目標新舉措》和《中國本世紀中葉長期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戰略》。這是中國履行《巴黎協定》的具體舉措,體現了中國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決心和努力。提出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的新目標新舉措。中國提出了新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是“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為推動此目標實現,從統籌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主動適應氣候變化、強化支撐保障體系等三大方面提出了20余項落實新目標的重要政策和舉措。制定長期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戰略。中國面向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提出本世紀中葉長期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的基本方針、戰略愿景和技術路徑,部署經濟、能源、工業、城鄉建設、交通運輸等十個方面的戰略重點。到2060年,全面建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80%以上。

       (三)編制實施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

       中國一貫堅持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并重,推進和實施適應氣候變化重大戰略。2022年6月,中國發布《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提出新時期中國適應氣候變化工作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基本原則,依據各領域、區域對氣候變化不利影響和風險的暴露度和脆弱性,劃分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兩個維度,明確了水資源、陸地生態系統、海洋與海岸帶、農業與糧食安全、健康與公共衛生、基礎設施與重大工程、城市人居環境、敏感二三產業等重點領域,多層面構建適應氣候變化區域格局,將適應氣候變化與國土空間規劃結合,提出覆蓋全國八大區域和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黃河流域等重大戰略區域的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并進一步健全保障措施,為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導和依據。

       二、積極減緩氣候變化

       中國采取積極措施,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促進節能提效,控制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開展試點示范。

       (一)調整產業結構

       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穩步推進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等產業集群建設,支持工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建設綠色制造體系。2021年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8.2%,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5.1%;新能源汽車產量367.7萬輛,比上年增長152.5%;光伏組件產量達到182吉瓦(GW),連續15年位居全球首位;打造662家綠色工廠、989種綠色設計產品、52家綠色工業園區、107家綠色供應鏈企業。聚焦輕工、紡織、建材、化工、電器電子等行業,培育117家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示范企業,截至2021年,培育430家節能環保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節能環保產業產值超8萬億元,年增速10%以上,戰略性新興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16.0%,高技術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17.1%。綠色產品認證覆蓋建材、快遞包裝、電器電子產品、塑料制品、洗滌用品等近90種產品,頒發統一的綠色產品認證證書近2萬張,獲證企業2千余家。嚴控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兩高一低”)項目盲目發展。2021年強化工作部署,要求對“兩高一低”項目實施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各地建立在建、擬建、存量“兩高一低”項目清單并明確處置意見。嚴把新上項目管理,深挖存量項目節能潛力,更新重點領域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科學有序推動高耗能行業節能降碳技術改造。組織修訂一批相關行業建設項目環評審批原則或環境準入條件,嚴格環境準入,將嚴格控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上馬和去產能“回頭看”落實情況作為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重點,通過例行督察和拍攝制作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警示片,查實一批突出問題,充分發揮警示震懾作用,有效倒逼產業結構調整。2021 年全年相關行業建設項目環評審批數量同比下降超三成,壓減擬上馬的“兩高一低”項目350多個,減少新增用能需求2.7億噸標準煤。

       (二)優化能源結構

       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步伐提速,2021年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首超煤電,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16.6%,煤炭消費占比下降至56.0%。加快推進新能源基地建設,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規劃建設4.5億千瓦大型風電光伏基地,1億千瓦項目已開工建設。截至2021年底,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10.63億千瓦,占總發電裝機容量的44.8%,其中,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均超過3億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3798萬千瓦,海上風電裝機躍居世界第一。2021年,風電、光伏和生物質發電量同比增長40.5%、25.1%和23.6%,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2.48 萬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29.8%。風電、光伏發電和水能利用率均提高到96.5%以上。2021年6月,全球單機容量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水電工程——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首批2臺機組投產發電。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2021年至2022年上半年,新投產核電機組5臺、新增裝機561.8萬千瓦,新核準建設機組11臺,裝機1260.3萬千瓦。山東海陽核能供暖一期工程安全穩定運行,二期工程建成投運。作為南方地區首個核能供暖項目,浙江秦山核能供暖項目正式投運。推動可再生能源跨省區輸電通道規劃建設,截至2021年底,西電東送電力流超過2.8億千瓦,建成投運跨省區特高壓通道31項。2021年9月綠色電力交易試點正式啟動。推動新型儲能規模化發展,截至2021年底,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超過400萬千瓦。制定并發布《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氫能是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化石能源清潔利用水平。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持續推進煤炭清潔高效集中利用。大力推進煤電“三改聯動”,2021年全國煤電完成節能降碳改造 1.1億千瓦、靈活性改造6380萬千瓦、供熱改造6830萬千瓦,火電平均供電煤耗降至302.5克標準煤/千瓦時,比2012年下降了6.9%。截至2021年底,累計實施節能降碳改造近9億千瓦,實施靈活性改造超過1億千瓦,10.3億千瓦煤電機組實現超低排放改造、占煤電總裝機容量的93%,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潔煤電體系。現代煤化工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方向發展,2021年我國煤制油、煤制氣、煤(合成氣)制乙二醇產能分別達到823萬噸/年、61.25億立方米/年、675萬噸/年。加強煤炭質量管理,對提高煤炭洗選加工水平、加強商品煤質管理提出明確要求。持續增強油氣供應保障,2021年全國天然氣消費量同比增長12.5%,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升至8.9%。高效開發利用煤層氣(煤礦瓦斯),制定煤礦瓦斯防治工作要點以及煤層氣(煤礦瓦斯)年度抽采利用目標,持續提高煤層氣(煤礦瓦斯)抽采利用率。落實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繼續實施并逐步優化能耗“雙控”政策,加強能耗強度降低約束性指標管理,落實好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國家重大項目能耗單列等措施,有效增強能源消費總量管理彈性,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合理用能需求。落實能耗強度下降約束性指標要求,2021年,全國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同比降低2.7%(暫未扣除原料用能)。加強能耗“雙控”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的銜接,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

       (三)促進節能提效

       大力推進工業領域提質增效。加大節能技術推廣力度,遴選發布500余項工業和通信業先進節能技術、裝備、產品,實施重點用電設備能效提升計劃。強化“節能監察+節能診斷”雙輪驅動,組織對3535家重點企業開展節能監察,對6800家企業、園區開展節能診斷服務。在石化化工、鋼鐵等14個重點行業遴選43家能效“領跑者”企業,帶動行業整體能效水平提升。粗鋼、電解鋁、乙烯單位產品綜合能耗分別比十年前下降9.0%、4.7%和4.9%。推進工業固廢綜合利用,限期淘汰產生嚴重環境污染的工業固廢的落后生產工藝設備,積極推廣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先進適用工藝技術設備。加強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發布廢紙加工行業規范條件,公告309家符合廢鋼鐵、廢塑料等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的企業名單。推進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推動設立1萬余個回收服務網點。加強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組織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示范企業(園區)遴選,支持提升電能管理水平和需求側響應能力,優化電力資源配置。發布工業綠色發展規劃,實施工業能效提升行動計劃,部署啟動實施鋼鐵、有色、建材、石化等重點領域企業節能降碳技術改造工程。2021年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5.6%。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發布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推動實施建筑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國家標準。截至2021年底,城鎮太陽能光熱建筑應用面積50.7億平方米,淺層地熱能建筑應用面積4.7億平方米,太陽能光伏發電建筑應用裝機1816萬千瓦,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 6%;節能建筑占城鎮民用建筑面積比例超過63.7%,累計建設超低、近零能耗建筑面積超過1390萬平方米;穩步推進北方采暖地區和夏熱冬冷地區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累計完成改造規模超過16億平方米;累計建成綠色建筑85億平方米。鼓勵北方地區在農村危房改造和農房抗震改造中同步實施建筑節能改造,在保障住房安全性的同時降低能耗和農戶采暖支出,提高農房節能水平。積極構建綠色低碳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廣節能低碳型交通工具,新能源汽車繼續延續快速增長勢頭、累計推廣超一千萬輛,全國新能源公交車占比超過71%,五類專業化泊位岸電設施覆蓋率達75%。出臺液化天然氣(LNG)動力船舶優先通過三峽船閘政策,長江干線船舶LNG加注體系初步形成,全國建成內河LNG動力船舶310余艘。大力推進既有鐵路電氣化改造、降低鐵路運輸能耗,2021 年鐵路電氣化率達73.3%、國家鐵路單位運輸工作量綜合能耗比上年下降3.9%。實施民航綠色發展規劃,繼續支持行業單位加快推進機場運行電動化項目建設。截至2021年底,全國機場場內電動車量占比超過21%、北京大興機場電動車輛占比接近80%。年旅客吞吐量500萬人次以上機場飛機輔助動力裝置(APU)替代設備安裝率、使用率均超過95%,2018年以來累計節省航油約64萬噸。加快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2021年鐵路全年完成貨物總發送量47.74億噸,比上年增長4.9%;全年全國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55.45億噸,比上年增長6.8%,完成集裝箱鐵水聯運量754萬 TEU(國際標準箱單位),增長9.8%。深入實施城市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持續深化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積極開展綠色出行創建行動,綠色出行水平不斷提升。加快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建成各類充電基礎設施261.7萬臺,已建成加氫站200余座。

       專欄一 新能源汽車產業駛入“快車道”

       截至2022年6月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1001萬輛,占汽車總量的3.23%。其中,純電動汽車保有量810.4萬輛,占新能源汽車總量的80.93%。2022年上半年新注冊登記新能源汽車220.9萬輛,同比增長100.26%。2021年新能源汽車全年銷量超過350萬輛,市場占有率由2020年的5.4%飆升至13.4%,是當年汽車行業最大亮點,進一步說明新能源汽車市場已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拉動。2018-2022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半年變化情況深入開展公共機構綠色低碳引領行動。2021年,全國28個地區出臺“十四五”公共機構節能專項規劃,16個地區制定本地區公共機構低碳引領行動實施方案。公共機構單位建筑面積能耗、人均綜合能耗和人均用水量2021年同比下降1.14%、1.32%和1.30%。截至2021年6月,全國約35%縣級及以上黨政機關建成節約型機關,中央和國家機關本級全部建成節約型機關,創建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5114家、遴選公共機構能效領跑者376家。全面提升節能管理能力。嚴格能效約束,分步實施、有序推進重點行業節能降碳,加大國家工業專項節能監察工作力度,統籌推進重點行業節能監察,完善重點行業節能降碳監管體系。發布《“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要求加強節能基礎能力建設,強化重點領域和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嚴格實施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加強節能監察執法,組織實施節能降碳重點工程,加快完善節能標準體系。

       專欄二 新型基礎設施節能降碳

       數據中心、5G是新型基礎設施節能降耗的最關鍵環節。據測算,2021年國內數據中心機架規模達到543.6萬架,同比增長27%,耗電量占到全社會用電量的2.6%。“十三五”期間信息通信流量和電信業務總量呈爆發式增長,電信業用電規模卻基本維持在全社會用電總量的1%左右,單位電信業務量和單位信息流量的能耗年均降幅保持在20%以上。一系列專項行動促進新型基礎設施低碳轉型。2021年7月,開展新型數據中心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各省市進一步提高數據中心新建項目的節能指標要求。2021年12月執行推動數據中心和5G等新型基礎設施綠色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全力提升數據中心利用率、PUE和5G基站能效。2022年2月在8大重點地區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的通知,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啟動。目前已創建三批共計153家國家綠色數據中心。在舟山群島,全國首批“零碳”5G基站已經開始試點運行。基站利用太陽能和風能保障正常運行并儲存富余能源,在夜晚和天氣惡劣時再利用存儲的綠電為基站供電,從而實現基站的零排放。目前已在全國推廣兩萬多套,每年節電2000多萬度。

       (四)控制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

       從能源、農業、廢棄物等主要排放源著手,積極開展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控制行動,完善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控制相關政策、標準、技術規范體系,強化地方、部門、行業企業的甲烷管控措施。中國政府正在編制《甲烷排放控制行動方案》。能源領域。鼓勵煤礦瓦斯回收利用。加強放空天然氣和油田伴生氣的回收利用,有關企業成立“中國油氣企業甲烷控排聯盟”,探索開展甲烷回收利用及檢測等行動。逐步淘汰電網使用六氟化硫,推廣節能、低增溫潛勢的相關電力設施。農業領域。構建種養新模式,推動減量化和資源化,構建秸稈還田下水稻豐產與甲烷減排的稻作新模式,實現水稻增產4.1%-8.8% 、氮肥利用增效30.2%-36.0%、稻作節本增收8.3%-9.7%和甲烷減排31.5%-71.7%的顯著效果;培育并推廣節水抗旱稻,1畝稻田甲烷排放降 90%-95%,在安徽、湖北、浙江、海南等地年種植面積超過300萬畝;推進化肥減量增效,降低農田氧化亞氮排放,2020年,全國農用化肥施用折純量比2016年減少12.3%,測土配方施肥19.3億畝次,比2015年增加17.7%。2021年96個縣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降低糞污處理過程中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

       專欄三 加強甲烷控制的政策

       專欄四 控制氫氟碳化物的排放

       為落實《〈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基加利修正案》相關要求,2021年生態環境部陸續發布《關于控制副產三氟甲烷排放的通知》《關于嚴格控制第一批氫氟碳化物化工生產建設項目的通知》等政策,加強對包括三氟甲烷在內的氫氟碳化物排放管控,對部分氫氟碳化物化工生產建設項目嚴格控制并加強相關建設項目環境管理。自2021年9月15日起,二氟一氯甲烷(HCFC-22)或氫氟碳化物(HFCs)生產過程中副產的HFC-23不得直接排放,應采用《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締約方大會核準的銷毀技術盡可能銷毀處置。企業應建立HFC-23副產設施及銷毀處置設施運行臺賬,加強對HFC-23排放管理,防止HFC-23泄漏和排放,并接受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的檢查。自2022年1月1日起,各地不得新建、擴建附件所列用作制冷劑、發泡劑等受控用途的氫氟碳化物化工生產設施(不含副產設施),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已通過審批的除外。已建成的附件所列氫氟碳化物化工生產設施,需要進行改建或異址建設的,不得增加原有氫氟碳化物生產能力或新增附件所列氫氟碳化物產品種類。

       (五)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提高森林與草原碳匯。2021年,完成森林撫育3467萬畝,退化林修復1400 萬畝,完成造林5400萬畝,全國森林火災次數、受害森林面積、受害草原面積同比下降47%、50%和62%,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160萬畝,續建9個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首次實行造林任務直達到縣、落地上圖,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持續完善。中國已有193個城市成為國家森林城市,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2.4%,人居環境不斷改善。2021年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升至50.32%。2022年,中國提出“力爭10年內種植、保護和恢復700億棵樹”的行動目標。增強濕地等其他碳匯。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涵蓋絕大部分天然林、草地、濕地等典型陸地自然生態系統,以及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自然生態系統,進一步夯實全國生態安全格局、穩定生態系統固碳作用。2021年全國濕地保護率達52.65%,新增和修復濕地109萬畝。發布《巖溶碳循環調查與碳匯效應評價指南》行業標準,啟動建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巖溶研究中心巖溶碳匯試驗場,選取西南典型流域開展巖溶碳匯調查評價。增加農田土壤碳匯。統籌部署推進農田建設工作,加強規劃引領,強化政策支持,突出支持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集中力量建設高標準農田。印發《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 年)》,著力解決黑土地出現的“變薄、變瘦、變硬”問題。2021年東北典型黑土地區共完成耕地保護面積1億畝以上,其中,實施保護性耕作 200萬畝。在 401 個縣實施秸稈綜合利用行動,全國秸稈還田量超過4億噸,還田面積近11億畝。中央財政共安排專項資金20億元實施深松整地作業任務1.21億畝。穩步提升海洋碳匯。制定紅樹林、濱海鹽沼、海草床藍碳生態系統碳儲量調查與評估技術規程,選取16個藍碳生態系統分布區域開展碳儲量調查評估試點。編制《紅樹林生態修復手冊》。組織實施海洋缺氧酸化和海—氣二氧化碳通量業務化監測,開展長江口和珠江口缺氧區監測。探索開展海洋碳匯交易。建設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136個,助力貢獻海洋固碳。

       (六)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出臺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政策。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和碳達峰碳中和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兩大戰略任務,協同推進減污降碳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抓手。作為“1+N”政策體系文件之一,《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于2022年6月印發實施,強化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等源頭治理,加強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等重點領域減污降碳落地實施,強化大氣、水、土壤、固廢等環境污染治理與碳減排的措施協同提升環境質量,推動重點區域、城市、園區、企業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創新示范。通過建立“源頭-過程-末端”全過程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體系,全面提高環境治理綜合效能,實現環境效益、氣候效益、經濟效益多贏。

       推動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實踐。實施《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三年期間,全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次PM2.5排放量分別約下降367萬噸、210萬噸和125萬噸,同時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1億噸。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等區域為重點,持續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將群眾溫暖過冬放在首位,因地制宜推動散煤治理,截至2021年底,完成該區域散煤治理2700萬戶左右,減少散煤消費量6000多萬噸,平原地區冬季取暖散煤基本清零。

       構建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體系,大力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推進水環境治理減污降碳協同控制。開展“無廢城市”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示范縣創建等,為推動城市層面減污降碳奠定了良好基礎。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把降碳作為源頭治理的“牛鼻子”,構建減污降碳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考核的制度機制,組織16個地市探索開展“三線一單”減污降碳協同管控試點,探索在17項試點政策的生態環境影響分析中統籌考慮氣候變化因素,選擇 7 家產業園區從優化園區發展方式、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完善環境管理等方面摸索總結經驗,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案例,組織9個省(區、市)聚焦重點行業,探索污染物和碳排放協同管控的技術方法和管理路徑。優化全國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功能,推動排污單位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相關數據統一采集、相互補充、交叉校核。

       (七)深化試點示范

       中國在能源、工業、建筑、交通、金融等領域開展了豐富的低碳試點示范工作。自2010年以來,我國陸續在6個省和81個城市開展了低碳試點,涉及31個省(區、市),涵蓋全部5個計劃單列市,試點省市碳排放強度下降總體快于全國。建成世界首個柔性直流電網工程,助力實現冬奧場館100%綠電供應。全球首個運行中的“光儲直柔”建筑在深汕特別合作區中建綠色產業園內高效平穩運行一周年。浙江省衢州市率先探索數字控碳,已為234.2萬個企業和個人建立碳賬戶,創新開發碳賬戶金融產品。截止2022年6月,該市27家金融機構先后開展碳賬戶金融應用場景試點,累計發放碳賬戶貸款195億元。

       三、主動適應氣候變化

       一直以來,中國積極主動開展適應氣候變化各項工作,編制實施《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推動適應氣候變化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加強氣候變化監測預警和風險管理,強化自然生態和經濟社會系統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提升關鍵脆弱區域氣候韌性,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一)加強氣候變化監測預警和風險管理

       強化監測預測預警和影響風險評估,提升氣候風險管理能力。積極推進溫室氣體觀測網國家級站點遴選和布局設計工作。加快實施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加快推進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等業務應用系統建設,災害監測預警、會商研判、應急指揮調度等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構建了區域性干旱、暴雨、高溫、沙塵、臺風、雪災、低溫凍害等多種氣象災害長時間序列災情數據庫,推進風險普查數據庫建設,完成全國氣象災害危險性區劃和風險區劃。有序推進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全面完成全國普查調查任務和試點評估區劃任務,建立健全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的業務技術體系、技術規范體系、工作制度體系。城市地區探索建立了跨部門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多災種早期預警系統和風險管理業務系統,農村地區加快建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應急系統。加強對氣候變化承受力脆弱區、氣候變化敏感區多要素監測和風險評估,不斷完善森林、水文、海洋、生態環境、衛生健康等領域監測網絡布局,已建立近海與南海觀測、島嶼與近岸水文氣象監測、黃海和渤海觀測網絡。構建覆蓋全國的部-省-市-縣災情信息調度系統,完善農氣會商機制,提高了農業災害風險防范預警能力。建立應急廣播長效機制,初步形成國家、省、市、縣、鄉、村應急廣播體系架構,提高了極端氣象災害及次生衍生災害的預警信息發布與接收能力。建立地質災害監測與預警預報體系,完善全國縣、鄉、村、組四級群測群防體系,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初步實現高中風險易發區預警全覆蓋。強化綜合防災減災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編制《“十四五”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修訂《國家防汛抗旱應急預案》《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部署實施適應氣候變化下綜合防災減災重大工程,建立健全預警與應急響應聯動機制。加強大江大河治理、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山洪災害防治,提升洪澇災害防御能力,全力應對嚴重水旱災害,提升海洋災害防范和應對能力,不斷加強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和適應能力,加強地質災害綜合防治。建立健全重點流域防災減災聯動機制,大力推進基層防災減災能力建設,開展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積極推動基層災害信息員建設,截止 2021年底,已構建完成省-市-縣-鄉-村五級災害信息員體系,總量已達近100萬人。優化完善中央和地方救災物資儲備布局,提升應急物資保障信息化水平,截止目前,中央層面有森林草原防滅火物資儲備庫12個、中央防汛抗旱物資儲備倉庫46個、中央生活類救災物資儲備庫55個。

       (二)提升自然生態系統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優化國家生態安全屏障,2021年部署實施10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工程。統籌陸地和海洋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實施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聚焦水資源、陸地及海洋海岸帶生態系統等主要方面,全面提升自然生態系統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提升水資源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加快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累計開工62項重大水利工程,20項重大水利工程通過竣工驗收,完成中小河流治理1.1萬公里,實施重點山洪溝治理175 條,清理整治妨礙河道行洪突出問題1.1萬個,有力提升了流域區域水安全保障程度。實施一批水資源配置和水源工程,提升城鄉供水保障和應急抗旱能力。加大水資源節約和管理力度,全面推進國家節水行動,建立節水工作部際協調機制,明確了“十四五”全國及分省用水總量和強度控制目標,公布《公民節約用水行為規范》,新發布實施1966項國家和省級用水定額,建成第四批478個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262所節水型高校、1914家水利行業節水型單位,發布168家公共機構水效領跑者、15家灌區水效領跑者。加強水生態保護治理,持續推進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治理區地下水位總體回升。實施了小流域綜合治理、坡耕地綜合整治、病險淤地壩除險加固和新建淤地壩、攔沙壩等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全國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 6.36萬平方公里。基本完成第一批55個水美鄉村試點縣建設任務,農村河湖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提升森林和其他陸地生態系統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加強資源保護與修復,制定并實施《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2021年共完成種草改良草原4600萬畝。開展草原生態修復工程實施成效評價,推廣免耕補播技術。啟動松材線蟲病防控五年攻堅行動,林業、草原有害生物防治面積分別達到1.5億畝、2.06億畝。推動濕地保護和恢復,推動濕地保護和恢復,實施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補助、退耕還濕等工作。提升海岸帶和沿海生態系統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組織開展海平面上升風險評估,編制風險評估系列技術標準,開展全球及區域海平面變化歸因研究及預測,加強沿海海岸帶侵蝕地區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實施《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每年發布中國海平面公報、中國海洋災害公報。支持沿海城市針對紅樹林、鹽沼、海草床等藍碳生態系統實施 31 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在沿海城市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嚴控新增圍填海,開展“和美海島”創建示范工作,加強海岸帶保護修復,促進海上風電項目節約集約、科學合理利用海域空間資源。

       (三)強化經濟社會系統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防范氣候風險從自然生態系統向經濟社會系統的傳遞,以對氣候變化影響敏感的關鍵領域為抓手,堅持減緩、適應與可持續發展協同理念,增強經濟社會系統氣候韌性。強化農業領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2021年,在全國建成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10551萬畝,同步發展2825萬畝高效節水灌溉。增強農業生態系統氣候韌性,堅持農業發展生態優先,加強水土保持與生態防護,推廣合理的間作套作體系,推進農藥減量增效,推行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技術,2020年全國農藥利用率達到40.6%,綠色防控面積近十億畝,主要農產物病蟲害、病蟲綠色防控覆蓋率超過41.5%。開展外來入侵生物防控,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強化城市領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扎實推進28個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探索符合各地實際的城市適應氣候變化建設管理模式。在總結30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經驗的基礎上,自2021年起,繼續在45個城市開展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印發《關于加強城市內澇治理的實施意見》和《“十四五”城市排水防澇體系建設行動計劃》,完善城市防洪排澇體系。建立城市體檢評估制度,將城市安全韌性納入城市體檢評估指標體系,促進低碳韌性城市建設,深入推進城市園林綠化,全國已建成綠道8萬余公里,城市公園22萬個,增強了城市生態承載力和宜居性,有效改善了城鄉生態和人居環境。強化人體健康領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開展健康影響監測響應,持續開展空氣污染(霧霾)天氣對人群健康影響監測與風險評估,全國31個省份87個城市設立167個空氣污染(霧霾)對人群健康影響監測點,組織開展極端天氣事件對人群健康影響、氣候變化對寄生蟲病傳播影響等研究,開展區域人群氣象敏感性疾病專項調查,開展氣候變化健康風險評估策略和技術研究。

       (四)提升關鍵脆弱區域氣候韌性

       構建適應氣候變化區域格局。根據不同區域的自然資源分布、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氣候適應能力,兼顧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在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中,加強氣候資源條件、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科學有序統籌布局農業、生態、城鎮等功能空間,全面提升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城市化地區等不同主體功能區的適應能力,增強國土空間安全韌性。開展區域氣候風險評估、示范區建設、重點示范工程布局與建設。以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為引領,將適應氣候變化戰略融入包括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格局,做好青藏高原等重點地區的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形成區域協同適應格局。

       專欄五 青藏高原適應氣候變化

       20世紀60年代以來,青藏高原呈暖濕化變化趨勢,植被覆蓋狀況總體向好,但同時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明顯增加,次生災害增多。近年來,青藏高原開展了多項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增設高原冰川、凍土觀測站,開展冰湖潰壩洪水監測預報;強化三江源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體系,全面保護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實施了退牧還草工程等草原保護建設工程,有效緩解高寒草地退化態勢;集成示范了適應氣候變化的退化草地生態補播、光伏噴灌等生態修復技術體系,有效緩解了季節性干旱造成的不利影響;針對氣候變化對青藏鐵路等重大工程的影響,在青藏鐵路沿線增加地溫監測,基于預估的未來青藏高原及鐵路沿線升溫特征,采用多種工程性適應措施以減少凍土退化,確保凍土路基的穩定。2021年中國氣象局印發的《加強青藏高原氣候變化工作方案(2021—2025年)》明確提出加強青藏高原氣候系統綜合觀測與信息化建設、加強高原極端氣候事件風險識別及預警能力、加強氣候資源合理利用和生態修復保障、增強氣候變化科技創新支撐能力、推進氣候變化科普宣傳等重點方向的12項任務。2022年6月發布的《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針對青藏高原地區提出要加強高原氣候系統與生態環境狀況監測,強化水源地生態、冰雪災害與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和應急響應,針對凍土變淺、不穩定和多災頻發,加強氣候風險評估與氣象保障服務,調整布局與技術標準,確保重大工程與基礎設施安全運行。健全高原生態保護體系,建設生態廊道,改善珍稀動物棲息地環境,保護高原生物多樣性和藏族生態文化遺產。加強高寒草地保護和氣候承載力評估,以草定畜。改善林分結構,防控森林火災與蟲鼠害,綜合治理土地沙化與草原退化。調整作物與品種布局,適度擴大河谷平原種植規模和灌溉面積。適度開發生態旅游與民族文化旅游,推廣氣候敏感產業適應技術,拓寬農牧民生計,加快城市化進程,繁榮發展鐵路經濟帶。

       四、完善政策體系和支撐保障

       2021年以來,中國政府持續完善應對氣候變化政策體系和支撐保障,在立法和標準、經濟政策、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下簡稱全國碳市場)建設、科技創新支撐、人才培養和能力建設、綠色低碳全民行動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

       (一)推動立法和標準制定

       加快推動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立法,研究構建應對氣候變化法律框架;開展溫室氣體管控納入建設項目環評的專題論證,研究環境影響評價法的修法建議;修訂發布《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產業園區》,提出以減污降碳為目標的評價要求;積極推進《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立法進程,努力完善全國碳市場的立法保障;引導和推動地方制定相關地方性法規,深圳市出臺了《深圳經濟特區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增設了“應對氣候變化”專章,對應對氣候變化和溫室氣體減排作出了制度安排。推動修改《消耗臭氧層物質管理條例》,將HFCs等有溫室效應的消耗臭氧層物質納入環保管控體系之內。持續完善應對氣候變化相關標準體系,加強與現有標準體系的打通融合,已批準2項碳排放相關國家計量基準、57項碳排放相關計量標準和研制229種碳排放相關標準物質,在節能、高標準農田和生態保護修復領域批準發布多項國家標準、行業標準。首個國家碳計量中心批準籌建。

       (二)完善經濟政策

       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建立健全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發布并實施《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推動實現綠色債券界定標準“國內統一、國際趨同”。逐步完善激勵約束機制,開展綠色金融評價,創設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在自主決策、自擔風險的前提下,向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等碳減排重點領域內的企業提供碳減排貸款。截至2021年底,通過碳減排支持工具發放再貸款資金855億元,支持金融機構向碳減排領域發放符合要求的貸款1425億元,帶動年度碳減排287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完善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不斷加強信息披露要求和金融機構監管。不斷豐富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推動綠色信貸穩步發展,促進綠色債券市場擴容,創新推出碳中和債券、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等金融產品,推動金融機構開展碳金融創新。截止2021年末,金融機構綠色貸款余額15.9萬億元,同比增長33%,其中,包括風電和光伏發電在內的清潔能源產業貸款余額4.2萬億元,同比增長31.7%;中國境內綠色債券余額1.1萬億元,同比增長33.2%,各類主體2021年發行碳中和債券2743億元。加強氣候投融資工作,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生態環境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公布氣候投融資試點名單的通知》,為探索差異化的投融資模式、組織形式、服務方式和管理制度創新營造良好環境。完善財稅政策支持。中央財政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對可再生能源發電實行基于固定電價下的補貼政策,建立了完善的新能源汽車財政支持政策體系,安排大氣污染防治資金、重點生態保護修復治理資金、海洋生態保護修復資金和林業草原生態保護恢復資金等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出臺一系列稅費優惠政策,如對企業從事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的所得,可以按規定享受企業所得稅減免;對符合條件的從事污染防治的第三方企業減按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合同能源管理項目免征增值稅;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和車船稅;環境保護稅法對大氣污染物或者水污染物的濃度值低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按照減排比例設定兩檔減征優惠。完善資源綜合利用增值稅政策,完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和資源綜合利用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對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等行業加大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政策力度,按月全額退還增值稅增量留抵稅額,一次性退還存量留抵稅額。積極完善政府綠色采購政策。推進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材促進建筑品質提升試點工作,紹興等6個城市在醫院、學校等公共建筑中使用綠色建材,運用裝配式、智能化等新型建造方式,推廣綠色建筑。截至2021年底,納入試點的工程項目222個,投資金額近1000億元,累計采購綠色建材53億元。研究制定綠色數據中心,打印復印耗材等政府采購需求標準,修訂完善商品包裝政府采購需求標準,引導采購人采購符合標準的綠色低碳產品。加快推進電價機制改革。深化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出臺新能源平價上網政策,創新抽水蓄能價格機制,優化峰谷分時電價機制,實施更嚴格的高耗能行業階梯電價政策,加快建立適應高質量發展和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要求的能源價格政策體系。

       (三)積極穩妥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

       啟動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中國推動全國碳市場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啟動上線交易,是全球覆蓋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累計運行114個交易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79億噸,累計成交額76.61億元,配額履約完成率為99.5%。12月31日收盤價54.22元/噸,較7月16日首日開盤價上漲13%,市場運行健康有序,交易價格穩中有升。地方試點碳市場運行平穩,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東、湖北和深圳7省(市)碳市場試點共覆蓋電力、鋼鐵、水泥等20余個行業近3000家重點排放單位,截至2022年7月8日,試點碳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量5.37億噸,成交額136.76億元。持續推進全國碳市場制度體系建設。構建由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技術規范等組成的全國碳市場制度體系,2021年2月1日起施行《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建立了碳排放權登記、交易、結算、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報告核查等配套制度,加快修訂《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暫行辦法》及相關配套技術規范,對全國碳市場運行的各個環節和相關方權責進行相應規定,為全國碳市場的建設、運行和監管提供依據。組織專門力量開展發電行業控排企業碳排放報告質量專項監督幫扶,嚴查嚴控嚴罰弄虛作假行為。碳市場初見成效。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推動實現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有效發揮了推動能源結構調整、節能和提高能效、生態保護補償等作用。通過市場機制支持地方和企業在推動減排的同時充分保障民生,妥善處理發展與減排的關系。

       專欄六 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順利收官

       2021年12月31日,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順利收官。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年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約45億噸二氧化碳。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促進企業減排溫室氣體和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的作用初步顯現。

       (四)加快溫室氣體統計核算監測體系建設

       有序推進碳排放統計核算工作。中國成立碳排放統計核算工作組,已初步建立涵蓋國家、地方、行業、企業、設施、產品等多層級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制定了關于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實施方案,定期編制更新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形成碳排放強度指標核算發布機制,建立重點行業企業碳排放核算報告核查制度。組織開展了電力、鋼鐵、水泥等重點排放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013-2021 年碳排放核算報告工作,相關企業組建了專業碳排放管理機構,建設碳排放管理信息系統,開展碳排放盤查工作。啟動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聚焦重點行業、城市和區域三個層面,開展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重點行業層面選取火電、鋼鐵、石油天然氣開采、煤炭開采和廢棄物處理等5個行業開展試點監測。城市層面選取部分城市開展大氣溫室氣體及海洋碳匯監測試點。區域層面加強大氣主要溫室氣體濃度天地一體監測、開展典型區域生態系統固碳試點監測以及土地利用年度變化監測。扎實開展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嚴格執行統計調查制度方法,改進審核方式、優化審核內容,不斷加強對國家和地區高耗能產品產量、高耗能行業用電等情況的跟蹤監測,不斷加強對國家和地區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情況的跟蹤監測,及時反映節能降耗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特點和新問題。做好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建設和使用,截至2021年底,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共接入31個省份1.25萬余家企業。

       (五)強化科技創新支撐

       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研究部署。組織實施“地球系統與全球變化”“長江黃河等重點流域水資源與水環境綜合治理”“典型脆弱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等重點專項,推動氣候變化基礎科學和水資源、生態等領域適應氣候變化科技研發。發布《第四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全面、系統地評估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相關的科學、技術、經濟和社會研究成果,準確、客觀地反映了我國2015年以來氣候變化領域研究的最新進展。開展低碳零碳負碳重大科技攻關。組織實施“可再生能源技術”“碳達峰碳中和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等重點專項,圍繞能源、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低碳零碳負碳關鍵技術攻關研發。推動科研院所開展太陽能與燃料熱化學互補、富氫燃料內燃機等關鍵技術、二氧化碳還原光催化劑、推動關鍵技術向系統集成及規模化應用發展等領域重大科技攻關。支持中央企業布局研發先進核電、清潔煤電、先進儲能等一批攻關任務,積極開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科研攻關,推進建設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等原創技術“策源地”,成立海上風電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及CCUS技術創新聯合體,支持電力企業建成國內最大規模CCUS全流程示范工程。強化重點領域科技創新。推進氣候變化基礎科學技術研發,制定并發布“十四五”能源領域科技創新規劃,圍繞先進可再生能源、新型電力系統等方面確定相關技術裝備創新任務,促進新型儲能技術創新研究與示范應用,推動內河船舶綠色智能技術研發應用,支持開展純電動飛機、混合動力飛機等技術研究。加強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預測等核心技術攻關。

       專欄七 中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項目規模不斷擴大

       中國已投運或建設中的CCUS示范項目約為40個,捕集能力300萬噸/年。中國已具備大規模捕集利用與封存 CO2的工程能力,正在積極籌備全流程CCUS產業集群。國家能源集團鄂爾多斯CCS示范項目已成功開展了10萬噸/年規模的CCS全流程示范。中石油吉林油田提高石油采收率(EOR)項目是亞洲最大的EOR項目,累計已注入CO2超過250萬噸。國家能源集團國華錦界電廠15萬噸/ 年燃燒后CO2捕集與封存全流程示范項目已于2019年開始建設,建成后將成為中國最大的燃煤電廠CCUS示范項目。2022年8月,中國首個百萬噸級CCUS項目(齊魯石化-勝利油田百萬噸級CCUS示范工程)建成投產,與之配套的國內首條百萬噸級、百公里CO2管道工程啟動建設。中國CCUS技術項目遍布19個省份,捕集源的行業和封存利用的類型呈現多樣化分布。中國13個涉及電廠和水泥廠的純捕集示范項目總體CO2捕集規模達85.65萬噸/年,11個CO2地質利用與封存項目規模達182.1萬噸/年,其中EOR的CO2利用規模約為154萬噸/年。中國CO2捕集源覆蓋燃煤電廠的燃燒前、燃燒后和富氧燃燒捕集,燃氣電廠的燃燒后捕集,煤化工的CO2捕集以及水泥窯尾氣的燃燒后捕集等多種技術。CO2封存及利用涉及咸水層封存、EOR、驅替煤層氣(ECBM)、地浸采鈾、CO2礦化利用、CO2合成可降解聚合物、重整制備合成氣和微藻固定等多種方式。

       (六)加強人才培養和能力建設

       加強碳達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和布局,促進傳統學科專業轉型升級,優化人才培養類型結構,加強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加大教學資源建設力度,深化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協同育人,著力培養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緊缺人才,支持學位授予單位增設相關學位授權點。增設碳排放管理員職業。2021年3月,中國增列“碳排放管理員”作為國家職業分類大典第四大類新職業。2022年9月,“碳管理工程技術人員”作為國家職業分類大典第二大類新職業,啟動“碳排放管理員”相關職業技能標準和培訓教材編制工作,為高效開發碳排放管理員培訓教材奠定良好基礎。加強能力建設培訓。加強各層級各領域政府官員、企業應對氣候變化培訓。2018年以來,支持相關省市碳市場能力建設培訓中心、行業協會、研究機構積極開展超過60場次全國碳市場能力建設培訓工作和活動,2022年開展的兩期碳排放數據質量管理專題培訓參訓規模達17800人次,培訓視頻累計觀看10萬余人次。組織編制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全國碳市場等系列培訓教材。

       (七)開展綠色低碳全民行動

       政府積極引導。中國長期開展“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六五環境日”等活動,利用“世界氣象日”“氣象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等向社會公眾普及氣候變化知識。通過中國天氣網發布氣候變化科學事實和影響報告,加強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成果宣講解讀。通過綠色出行宣傳月、公交出行宣傳周等活動積極營造綠色出行氛圍。探索開展創新性自愿減排機制—碳普惠,激勵全社會參與碳減排。廣東、深圳、成都等地出臺碳普惠管理辦法,重慶市于2021年10月22日上線集碳履約、碳中和和碳普惠于一體的“碳惠通”平臺,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和深圳排放權交易所聯合打造的國內首個居民低碳用電“碳普惠”應用上線。多家機構推動成立“碳普惠合作網絡”創新碳普惠機制激勵公民踐行綠色低碳行為,探索建立多元社會化參與機制。

       專欄八 生態環境部在山東省濟南市舉辦第十個“全國低碳日”

       2022年6月15日是第十個“全國低碳日”。生態環境部、山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在山東濟南舉辦2022年“全國低碳日”主場活動。活動以“落實‘雙碳’行動,共建美麗家園”為主題,旨在推動全社會形成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匯聚全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的合力,建設美麗中國,共建清潔美麗世界。活動上,青年代表發起低碳倡議,2021年綠色低碳典型案例代表和2021年全國少兒低碳書畫大賽代表分別發表感言并啟動2022年相關活動。活動宣告上線“齊魯低碳林”云植樹平臺,成立山東省低碳發展聯盟,啟動“低碳中國行”主題活動和2023年“全國低碳日”主場活動舉辦地征集。本次活動通過企業捐贈碳配額和購買核證自愿減排量實現碳中和。同時,兩場“落實‘雙碳’行動,共建美麗家園”主題論壇在主場活動后舉辦。 企業積極行動。中央企業“一企一策”制定碳達峰行動方案,多家中央企業專門成立碳達峰碳中和研究院開展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基礎研究。中國三峽集團成功發行國內首批碳中和債券,有關企業發起成立多支綠色低碳發展投資基金,石油、電力、交通運輸、建筑、通信等行業中央企業發出綠色低碳倡議,號召社會各界共同踐行綠色低碳理念,共建美麗家園。公眾廣泛參與。部署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主題實踐活動,更廣泛地動員全社會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形成人人關心、支持、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社會氛圍。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加強中小學生生態文明教育。開展“綠色家庭”創建,充分發揮婦女和家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開展碳達峰碳中和科技論壇、系列科普活動,增強社會綠色發展理念,引導公眾節能低碳生活方式。2021年10月,第六屆中國(深圳)國際氣候影視大會舉行,通過影像力量號召公眾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

       專欄九 北京2022年冬奧會成為迄今為止第一個“碳中和”冬奧會

       中國政府全面落實綠色辦奧舉措,充分改造利用鳥巢、水立方、五棵松等原有奧運場館,新增場地從設計源頭減少對環境影響,國家速滑館“冰絲帶”成為世界上第一座采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系統制冰的大道速滑館,碳排放趨近于零;冬奧會全部場館達到綠色建筑標準,常規能源100%使用綠電。冬奧會節能與清潔能源車輛占全部賽時保障車輛的84.9%,為歷屆冬奧會最高。在開幕式上以“不點火”代替“點燃”、以“微火”取代熊熊大火,充分體現低碳環保,這是綠色奧運的新起點。通過使用大量光伏和風能發電、地方捐贈林業碳匯、企業贊助核證碳減排量等方式,圓滿兌現北京冬奧會實現碳中和的承諾,北京冬奧會成為迄今為止第一個“碳中和”的冬奧會。

       五、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

       中國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堅定維護多邊主義,堅定不移支持應對氣候變化多邊進程,在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中發揮建設性作用,與各方開展對話交流和務實合作,積極推動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和綠色“一帶一路”建設,提出全球發展倡議,為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發揮重要作用。

       (一)深化應對氣候變化高層交往

       應對氣候變化成為領導人外交亮點。2021年,習近平主席多次在國際場合發表重要講話,推動全球氣候治理取得重大進展。4月,習近平主席出席領導人氣候峰會,首次全面系統闡釋“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豐富內涵和核心要義,為加強全球環境和氣候治理提出中國方案。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提出,中國將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持續展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和力度。10月,習近平主席出席《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領導人峰會并發表主旨講話,強調為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國將陸續發布重點領域和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撐保障措施,構建起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11月,習近平主席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簡稱《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26)世界領導人峰會發表書面致辭,提出“維護多邊共識、聚焦務實行動、加速綠色轉型”三點主張,為COP26取得積極成果注入強大政治動力。2021年,習近平主席分別與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美國總統拜登、英國首相約翰遜等通話和視頻會晤,指出應對氣候變化行勝于言,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推動國際合作。兩次舉行中法德領導人視頻峰會,就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等達成系列重要共識。

       專欄十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協同推進應對氣候變化

       2021年10月11-15日,《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一階段會議在中國云南昆明成功召開。大會主題是“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來自150個締約方及30多個國際機構和組織共計5000余位代表通過線上線下結合方式參加大會。會議通過了“昆明宣言”。習近平主席以視頻方式出席COP15領導人峰會并發表主旨講話,強調為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國將陸續發布重點領域和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撐保障措施,構建起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中國將持續推進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加快規劃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第一期裝機容量約1億千瓦的項目已于近期有序開工。“昆明宣言”深刻認識到生物多樣性喪失與氣候變化的關系,需要采取組合措施(包括減緩氣候變化)來遏制和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承諾進一步加強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和生物多樣性相關公約等合作與協調行動。

       推動高層對話交流,凝聚政治共識。2021年,中美氣候特使及磋商團隊進行30余次密集磋商,雙方2021年4月在上海、11月在格拉斯哥先后發表《中美應對氣候危機聯合聲明》和《中美關于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2022年8月,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不顧中方強烈反對和嚴正交涉竄訪中國臺灣地區,嚴重沖擊中美關系政治基礎,中方宣布暫停中美氣候變化商談。開展三次中歐環境與氣候高層對話,發布《第二次中歐環境與氣候高層對話聯合新聞公報》。持續推進“中歐碳排放交易政策對話”等雙邊氣候變化對話,不斷強化碳市場、低碳城市等領域中歐合作。首次主辦金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高級別會議、主辦第五屆氣候行動部長級會議,共同舉辦第六屆氣候行動部長級會議,參與二十國集團氣候和能源聯合部長會議,推動G20恢復設立可持續金融研究小組并升級為工作組并擔任聯合主席。出席第三十次“基礎四國”氣候變化部長級會議、立場相近發展中國家氣候變化部長級會議,形成維護《公約》及其《巴黎協定》制度規則的共同立場。參加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氣候變化高級別會議、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對話會“應對氣候變化”分論壇、主要經濟體能源與氣候論壇部長級會議、第十二屆彼得斯堡氣候對話部長級視頻會議、中國西藏“環喜馬拉雅”國際合作論壇等,積極推動氣候變化多邊進程。與聯合國及其相關機構、《公約》秘書處、國際能源署、國際可再生能源署,德國、英國、俄羅斯、日本、埃及、印度、南非等國家以及相關智庫開展雙邊會談,深入交換意見。

       專欄十一 金磚國家首次應對氣候變化高級別會議成功召開

       2022年5月13日,金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高級別會議以視頻形式召開。會議由中國主辦,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主持會議并致辭,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巴西聯邦共和國環境部部長若阿金·萊特,俄羅斯聯邦自然資源與生態部副部長謝爾蓋·阿諾普里年科,印度共和國環境、森林和氣候變化部兼勞工與就業部部長布潘德爾·亞達夫,南非共和國森林、漁業和環境部部長芭芭拉·克里西出席會議。會議通過了《金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高級別會議聯合聲明》。聲明重申各方應恪守《公約》及其《巴黎協定》目標、原則和制度框架,堅持多邊主義,支持COP27,強調發達國家應率先提高減緩行動力度,履行氣候資金承諾,提高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及資金支持,強調金磚國家在氣候變化多邊進程中發揮了積極引領作用,為全球低碳、氣候韌性及可持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金磚國家將在國家、地方、產業、企業等層面開展清潔能源、低碳技術、可持續及韌性基礎設施建設、碳市場、適應氣候變化等領域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攜手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政策研究、技術合作和示范項目共建。

       (二)推動多雙邊氣候變化談判

       全面深入參與《公約》及其《巴黎協定》等主渠道國際談判進程。出席締約方大會部長級預備會,參加《巴黎協定》第六條部長級非正式磋商視頻會議、倫敦氣候變化部長級會議、國家自主貢獻共同時間框架議題部長級磋商等活動,推動形成共識。中國代表團出席COP26,全面參與大會各議題談判磋商,積極主動與各方對話協調,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推動大會完成《巴黎協定》實施細則遺留問題談判,并在發展中國家普遍關心的資金、適應問題上取得積極進展,為大會達成一攬子平衡成果貢獻中國智慧。會前提交更新的《中國落實國家自主貢獻成效和新目標新舉措》和《中國本世紀中葉長期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戰略》,以實際行動支持COP26順利舉辦。參加《公約》附屬機構會議、COP主席國組織的關鍵談判議題月度磋商、“立場相近發展中國家”集團系列協調視頻會、“七十七國集團和中國”氣候變化談判議題協調會,就重點議題保持協調,發揮積極作用。開展編制《第四次氣候變化國家信息通報》《氣候變化第三次兩年更新報告》等履約工作。

       積極參與《公約》外渠道談判,協同推進氣候多邊進程。堅持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原則,堅持“自下而上”國家自主貢獻機制安排,堅定維護《公約》主渠道地位。高質量完成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的4次政府評審,參加3次IPCC全會及2次主席團會議,積極維護評估結論的科學性、全面性和客觀性。積極參與國際海事組織(IMO)、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世界貿易組織(WTO)、國際民航組織等多渠道下氣候變化相關對話磋商,介紹中方氣候變化國際談判關鍵議題的立場主張,引導各方彌合分歧、相向而行。推動IMO海運溫室氣體減排戰略公正、平衡、務實,作為先行示范國之一參與“國際海事組織-挪威2050綠色航行”等國際合作項目。參與“貿易和環境可持續性倡議”結構化討論機制,與相關國家聯署“塑料污染和環境可持續塑料貿易非正式對話”機制,推動WTO第十二屆部長級會議取得進展。參加聯合國統計委員會第53次會議,參與制定《全球氣候變化統計和指標集》,參加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統計伙伴關系、協調和能力建設高級別小組、環境經濟核算專家委員會,提出中國方案。

       (三)強化應對氣候變化務實合作

       深化氣候領域雙多邊合作機制。推動共建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亞洲中心。主辦“以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助力碳中和”為主題的第二次中國-中東歐國家環保合作部長級會議、中法綠色低碳經濟工作組會議,舉辦2021年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活動、中德碳中和與氣候變化研討會、中德環境與氣候變化工作組會、中國—東盟災害管理部長級會議,開展中英氣候變化對話,實施中歐(盟)氣候變化旗艦計劃,與歐盟開展中國生物多樣性基金政策對話項目、與德國開展氣候伙伴關系、國家自主貢獻、碳市場、低碳交通、低碳和韌性城市國土空間規劃綜合行動(中國部分)項目,與挪威開展碳排放交易體系等項目,啟動中瑞(士)零碳建筑項目,推進與歐盟、德國、東盟、英國、芬蘭、丹麥、日本、韓國、新西蘭、新加坡、南非、烏拉圭等能源轉型、清潔能源技術、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等領域的交流合作。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最大捐贈國,向全球環境基金(GEF)第8增資期捐款3190萬美元,推動GEF-8實現52.5億美元歷史最大規模增資。推動綠色氣候基金(GCF)恪守《公約》及其《巴黎協定》原則共識,累計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超過100億美元氣候資金支持。推動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加大資金動員力度,平衡支持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積極向《公約》秘書處、世界道路協會氣候適應性技術委員會、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等國際組織輸送人才,加強國際化人才培養。

       南南合作取得新進展。截至2022年7月,中國已累計安排超過12億元人民幣用于開展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與 38 個發展中國家簽署43份氣候變化合作文件,與老撾、柬埔寨、塞舌爾合作建設低碳示范區,與埃塞俄比亞、巴基斯坦、薩摩亞、智利、古巴、埃及等三十余個發展中國家開展40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同時積極開展能力建設培訓,累計在華舉辦45期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培訓班,為12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約2000 名氣候變化領域的官員和技術人員。2021年以來,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領域又提出諸多新舉措,與非盟共同發布《中非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宣言》,啟動中非應對氣候變化 3年行動計劃,成立中國—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中心并已正式啟用。2022年,舉辦疫情以來第一期面向太平洋島國的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線上培訓班。此外,在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支持下,對亞非拉發展中國家開展氣候變化領域援助項目近30個。實施莫桑比克應對伊代熱帶氣旋災后重建、多米尼克颶風房屋重建、尼泊爾災后重建等項目。向馬達加斯加提供800萬元人民幣人道主義援助用于應對颶風災害,向湯加、馬達加斯加、阿富汗、巴基斯坦等提供應對自然災害人道主義緊急援助,向哥斯達黎加、巴拿馬、古巴、烏拉圭等國贈送應對氣候變化物資,決定設立中國—加勒比防災減災資金,建立中國—太平洋島國防災減災合作中心。舉辦中國支持“非洲綠色長城”建設研修班,布基納法索、乍得等6國20多名官員在線參訓。攜手打造“綠色絲綢之路”。2021年,中國與28個國家共同發起“一帶一路”綠色發展伙伴關系倡議,不斷完善“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簡稱聯盟)建設,舉辦“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圓桌會暨聯盟政策研究專題發布活動、“一帶一路”綠色創新大會等近20場環境與氣候領域主題活動。實施綠色絲路使者計劃,來自30余個共建國家的500余名代表參加活動,推動形成更多國際共識。提出《“一帶一路”綠色能源合作青島倡議》,搭建與東盟、歐盟、阿盟、非盟、中東歐等區域能源合作平臺,召開第二屆“一帶一路”能源部長會議、2021年國際能源變革對話等活動,進一步凝聚全球綠色發展轉型共識。2021年以來,成功舉辦“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國際合作部長論壇,通過論壇“北京宣言”,推動建立中國—拉共體災害管理合作機制。與匈牙利、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阿根廷、塞爾維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新加坡等國政府部門簽署推動綠色發展領域投資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圍繞水資源管理、水旱災害防御等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展10多個線上援外培訓班,培訓2000余人。與英方共同發起“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成員覆蓋共建國家和發達經濟體44家金融機構,共推“一帶一路”綠色投融資發展。印發《對外投資合作綠色發展工作指引》《對外投資合作建設項目生態環境保護指南》,針對企業教育累計培訓逾13萬人次,以“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為依托,開發對外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工具和編寫“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報告,指導企業貫徹綠色發展理念,開展綠色投資合作,推動建設綠色“一帶一路”。

       六、關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7次締約方大會的基本立場和主張COP27將是氣候多邊進程的重要會議。中方愿全力支持COP27主席國埃及舉辦一屆成功的締約方會議,期待與各方一道將 COP27打造成為以“落實”為主題,以適應和資金為成果亮點的一次大會。

       一是落實制度規則。各方應溯源《公約》達成30周年,堅持《公約》主渠道地位,堅持《巴黎協定》“加強《公約》實施”的定位,全面準確落實《公約》及其《巴黎協定》目標原則,特別是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等原則和國家自主貢獻的制度安排,全面準確落實COP26達成的成果和共識,堅持“2度以內、爭取1.5度”的全球溫控目標,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體系。

       二是聚焦落實承諾。真正有效應對氣候變化依靠的是落實,而不是口號。各方應聚焦行動的路徑和措施,推動減緩、適應、支持等各方面平衡進展。目前,適應和資金方面工作任務復雜繁重,資源投入嚴重不足,顯著滯后于減緩領域進展。中方全力支持COP27主席國埃及推動“格拉斯哥-沙姆沙伊赫計劃”就全球適應目標取得階段性實質成果,敦促發達國家在COP27前兌現1000億美元承諾,提出適應資金翻倍路線圖,增進南北互信和行動合力。

       三是強化務實行動與合作。COP27應倡導各方將國家自主貢獻目標轉化為扎實行動,切實盤點履約進展和差距,識別困難挑戰,總結經驗教訓,切實提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和水平。發達國家應順應國際社會堅持多邊主義的呼聲,摒棄單邊措施,停止政治化操作,不搞小圈子,維護《公約》及其《巴黎協定》主渠道地位,與發展中國家一起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合作應對氣候危機。

       中方愿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與各方一道按照公開透明、廣泛參與、協商一致、締約方驅動的原則,共同推動COP27取得成功,為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貢獻智慧和力量。

100
版權保護聲明:爐具網選發有優質傳播價值的內容,可能會做部分刪節、修改。我們極其尊重優質原創內容的版權,如所選內容未能聯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請作者和chinaluju@126.com聯系。

最新資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清县| 长武县| 洪江市| 东乡| 雅江县| 宁津县| 谷城县| 侯马市| 安徽省| 连城县| 明光市| 潞城市| 兰西县| 鲜城| 沙湾县| 秀山| 渝北区| 广灵县| 高安市| 武宣县| 连城县| 灵丘县| 道孚县| 扎囊县| 桂林市| 平陆县| 神木县| 禹州市| 灵台县| 丹阳市| 汉寿县| 安新县| 张家港市| 哈密市| 历史| 甘德县| 榆中县| 湘乡市| 大冶市| 侯马市| 米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