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清潔能源取暖需“因地制宜”和技術更新,精細化設計方案,避免“一刀切”。
自2013年起,北京市率先在全國針對農村地區開展減煤換煤和煤改清潔能源工作。據了解,北京市2022年平原地區已經基本實現“無煤化”,到2023年底,93%的村莊、96%的村莊住戶實現清潔取暖。
村居百姓擁抱了更多“藍天”“溫暖”,北京市政協委員王小霞為北京成效“點贊”。與此同時,圍繞農村清潔能源取暖現狀,走村入戶做了深入調研的她還發現了一些新問題。
“近兩年很多清潔取暖設備陸續出現配件老化、性能下降、故障增多的問題,產品也普遍超出質保期。換新或維修有困難。”王小霞表示,目前北京有260個村莊由于電力條件制約尚未實施改造,深山區住戶改造訴求較多,如何根據環境條件選出最佳改造形式,直接關系著為民服務的“溫度”。
空氣源熱泵系統是目前農村中常見的清潔能源取暖設備,但由于其自身的工作原理和設備特性,在極端低溫、雨雪大霧天氣等關鍵時段,設備會出現制熱能力降低、化霜反應等情況。因此,她另外提出三種采暖形式:
“太陽能+生物質爐”系統,適合山區以及秸稈、木材充裕地區,涉及懷柔區、平谷區、密云區等多地;“光伏+地源熱泵”系統,適合于淺層地熱豐富、易取地區,例如順義區、通州區、大興區;光伏采暖系統,要求當地建筑有充足的屋頂安裝面積。
如果使用地源熱泵,通過夜間低谷電轉變成采暖用熱,減少白天峰電的使用,運行費用能降到空氣源熱泵采暖的四分之一。她說,“這大大降低了農戶的采暖費用,不依賴財政補助。”
技術更新帶來的變化是方方面面的。王小霞表示,我們常說暖氣片“熱”或“涼”,談的就是不同散熱末端帶來的差異。“像低溫散熱器、蓄能模塊、蓄能水箱模塊這三種散熱末端,選對技術模式,才能大大提升増溫效果。”
目前還存在設備維修人員技術水平不一,設備廠商服務能力不一,不能很好滿足更新迭代需求的情況,王小霞建議將農村清潔能源取暖工程納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由政府牽頭,組成由政府、企業、技術專家(院校)、投資資本的工作團隊,針對農業農村不同地區、不同建筑,以及當地不同的資源稟賦,充分調研,確定有針對性的方案,精細化設計方案,避免“一刀切”。
掃碼申請加入
農村清潔取暖賦能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