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臨汾吉縣新立爐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新立,從一個下崗工人,他傾其所有,4年間歷經百余次失敗、累計投入10余萬元資金,研制出“生物質氣化與直燃兩用爐”,投入使用后以節能、高效、環保的特性受到農民歡迎,并獲得兩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他籌資創辦企業,把專利成果產業化,已在吉縣及周邊新農村推廣應用了3000余臺,不但解決了農民過冬取暖難題,而且節約了大量能源。他憑借著對科研的執著追求,筑就了一條屬于自己的創業之路。正是仰仗著這不服輸的勁,他才從一個普通的下崗職工發展成擁有兩項專利的創業者,成為溫暖百姓的科技帶頭人。
平凡中崛起、困難中創業
家住吉縣中垛鄉南宜秋村的張新立是一個淳樸的農家子弟,原來在吉縣沙坪煤礦工作,2000年沙坪煤礦經營慘淡,張新立毅然給礦上提交了下崗申請書,主動要求下崗。下崗后的張新立回到村子里很快發現了問題,鄉親們蓋起了新房,但冬季取暖成了難題。建燃煤鍋爐群眾負擔不起每年高達數千元的費用,而新式房屋又使大量的果樹修剪枝條派不上用場。而且他到周邊縣鄉了解,這個問題帶有很大的普遍性。必須解決這一難題,研制符合農村的新型燃用爐,即是市場機遇,又能造福百姓。張新立不顧家人反對,全身心投入到燃用爐的研發中。
不畏艱難、重新立項
愛思考,愛鉆研的他,看見每年果園大量的死樹殘枝,秋后落葉和廢棄果袋到處都是,他想,要是把這些廢棄物用來氣化取暖,既能節約成本,又能創造收入,對父老鄉親們來說該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呀。于是他于2008年8月懷揣10萬余元,踏上了研發之路,先后前往忻州、北京等地考察,并投資2萬元,引進了秸稈氣化爐。
經過嘗試,張新立發現這種氣化爐先天不足,存在多處無法解決的技術難題,并不能直接投入使用。看著眼前這個不能用的秸稈氣化爐,這位憨厚樸實的農村漢子不甘心就這么白白花去他用血汗換來的2萬余元,要是這個項目不能成功,農村的那些廢棄物就不能得到很好利用,鄉親們蓋的那么漂亮的房子在冬天就不能得到更好的取暖效果。由此,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自己研發。
通過三個多月的思考和設計,張新立自己發明的生物質爐具圖紙基本完成。他自己購回電焊機、切割機、手砂輪、鐵皮等簡單工具和材料,開始著手制做。2009年2月,張新立制造的第一臺爐子試制成功,經過點火試燒,達到了產氣快、火力強、大料小料都可用的預期目標,但還有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張新立是一個不會被困難所擊倒和不愿服輸的人,經過短時間的調整后,他又開始步入了摸索、研究、考察階段。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要經歷成百上千次設計、制做、試燒。他嚴格要求產品質量,制定了“過五關”原則,要求功能、好用、質量、價格、外觀都要一流。
苦盡甘來,浴火重生
四年之內,耗資十萬余元,毀掉廢爐百余臺,功夫不負有心人,張新立的“生物質氣化與直燃兩用爐”研制成功。此項發明填補了國內以生物質為燃料替代傳統燒煤供熱取暖的空白,通過與暖氣連接,采取小間距設置爐排、吸力風機吸氣設置、三次留床凈化等秸稈氣化、直燃技術創新,克服了常規氣化爐在燃燒時不能加料的缺陷,提高了燃料的熱效率,使燃料實現了充分燃燒和亞燃燒,解決了其它秸稈氣化爐脫硫不徹底、產氣不穩定等技術難題,不僅供暖速度快、供熱面積大、熱效率高,而且操作簡便、節能又環保。國家知識產權局給他頒發了兩項國家專利。他謝絕了許多人購買專利的請示,于2012年6月注冊了吉縣新立爐業有限公司,開啟了產業之路。建廠房、購設備、聘工人、建服務網絡,他的企業快速發展,已生產應用3000余臺。
張新立辦企業,是吉縣創業帶頭人;他搞發明,是吉縣科技帶頭人;他的公司能為當地安排就業人員,為農戶節省了大量支出,是吉縣致富帶頭人。為此他被告吉縣縣委、縣政府評為把吉縣鄉土人才,頒發了獎章和特殊津貼。目前,該爐已在吉縣中垛鄉、文城鄉、東城鄉所轄30余個村,以及鄉寧縣、洪洞縣等地推廣開來,深受當地農民歡迎。果農文濤說:“我家種植的5畝蘋果樹正值新老更替期,每年剪下來的果枝有半噸多,再加上田里的秸稈,基本可代替用煤取暖做飯,現在全屋都暖和,人也舒展了。”他發明的產品節能、環保,在農戶家中使用后,有專家算了一筆帳:每年按120平米供暖面積計算,可用去殘枝秸桿燃料5000斤,這些燃料農村到處都是,不需花錢;如用煤供暖每戶年供暖需4000元左右,所以,他發明的產品,如果能大面積推廣,社會效益相當可觀。
掃碼申請加入
農村清潔取暖賦能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