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一卡二卡,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日韩av一区二区,亚洲承认视频

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民用清潔爐具專委會秘書處

山東濱州市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

中國爐具網    作者:管理員    來源:濱州市人民政府    日期:2023-12-29 10:16:00    瀏覽:782
100

近日,爐具網獲悉,山東省濱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濱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濱州市財政局、濱州市城市管理局、濱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關于印發《濱州市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指出,推動農房用能結構調整。推進太陽能、地熱能、空氣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在鄉村生活熱水、供氣、供暖、供電等方面的應用。推進農房光伏屋頂行動,實現光伏發電自產自用、余電上網。推動鄉村進一步提高電氣化水平,鼓勵炊事、供暖、照明、交通、熱水等用能電氣化。

濱州市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

關于印發《濱州市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
濱建設字〔2023〕25號

各縣(市、區)住房城鄉建設局,發展改革局、財政局、城市管理局、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經濟開發區住房城鄉建設和水務局,高新區住房城鄉建設局,北海經濟開發區住房城鄉建設局: 

       現將《濱州市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濱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濱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濱州市財政局
濱州市城市管理局
濱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2023年12月20日

( 此件公開發布)

濱州市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

為深入落實國家、省、市關于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決策部署,加快推動城鄉建設綠色低碳轉型,根據《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山東省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濱州市碳達峰工作方案》等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山東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建立健全綠色低碳發展體系,加快轉變城鄉建設發展方式,大力推進綠色節能建筑、綠色宜居社區、綠色基礎設施、綠色低碳城鄉等建設,確保城鄉建設領域如期實現碳達峰,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助力打造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濱州樣板”。

(二)主要目標

到2025年,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不斷完善,建設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建筑能效水平穩步提升,碳減排扎實推進,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增長趨勢得到有效控制,城市整體性、系統性、生長性增強,城鄉發展質量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明顯提升。

到2030年,濱州市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達到峰值;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成為新常態,城鄉建筑用能結構持續優化,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建筑節能水平進一步提升,超低能耗建筑規模化發展,高品質綠色建筑發展格局基本形成;一批健康宜居的新型綠色農房建設基本完成;清潔能源在城鄉建設基礎設施建設中得到優化利用;城鄉建設領域從低能效向高能效轉變基本實現。

2060年前,城鄉建設方式全面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系統性變革全面實現,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治理現代化全面實現,美好人居環境全面建設,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二、系統推進城市建設綠色低碳轉型

(一)合理優化城市功能布局。按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合理確定城市規模和空間結構。科學有序布局生態、農業、城鎮等功能空間,促進國土空間均衡發展。統籌城市生態廊道、通風廊道、景觀視廊、濱水空間和綠道建設,構建與自然相連通的生態廊道網絡。加大提升主城區和新建城區道路網密度,主城區道路網密度大于8公里/平方公里,合理布局快速干線交通、生活性集散交通和綠色慢行通道設施,到2025年全市新增城市道路80公里。統籌地上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加強新建建筑密度、高度管控,嚴格控制新建超高層建筑,在縣城宜建設多層住宅,最高不超過18層,原則上6層及以下住宅面積占比應不低于70%。穩步開展城市更新行動,健全城市既有建筑保留利用和更新改造工作機制,嚴格既有建筑拆除管理,推動“拆改留”到“留改拆”轉變,除違法建筑和經專業機構鑒定為危房且無修繕保留價值的建筑外,不大規模、成片集中拆除現狀建筑。

(二)建設綠色低碳社區。推廣功能復合的混合街區,倡導居住、商業、無污染產業等混合布局。新建居住社區嚴格執行《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標準(試行)》,既有居住社區因地制宜配建相關設施,到2030年,全市完整居住社區覆蓋率提高到60%以上。探索推進零碳社區建設,引導可再生能源進入社區能源消費終端,推進社區充換電設施建設。有序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到2025年全面完成2000年前建成的老舊小區改造任務,力爭基本完成2005年前建成的老舊小區改造任務,累計完成城鎮老舊小區改造12.8萬戶。通過步行和騎行網絡串聯若干個居住社區,構建形成5分鐘、10分鐘、15分鐘生活圈。鼓勵物業服務企業向業主提供居家養老、家政、托幼、健身、購物等生活服務。鼓勵“部分空間、部分時間”、電力需求側響應等綠色低碳用能方式,倡導使用智能插座。鼓勵居民采用公共交通、自行車和步行等綠色出行方式,引導選用綠色家電、高效照明、節水器具等產品,減少使用一次性消費品。

(三)加快發展綠色宜居住宅。健全住房保障體系,優化住房供應結構,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合理確定住宅朝向、窗墻比和體形系數,鼓勵大開間、小進深,充分利用日照和自然通風,降低住宅能耗。推行靈活可變的居住空間設計,減少改造或拆除造成的資源浪費。建立住宅工程質量信息公示制度,將綠色性能主要指標納入商品房買賣合同,在商品住宅中推廣質量潛在缺陷保險,延長工程質量保修期限,屋面防水工程,有防水要求的衛生間、房間和外墻面的防滲漏,質量保修期限由5年調整為10年;供熱與供冷系統,質量保修期限由2個采暖期、供冷期調整為5個采暖期、供冷期。提高住宅建筑設計水平,提升采光、通風、隔聲、空氣品質以及健康衛生等方面的性能,營造綠色宜居的室內外空間和環境。大力推進新建住房全裝修交付使用,推進整體衛浴、廚房等模塊化部品應用,鼓勵全裝修商品住宅加裝新風系統。鼓勵物業企業建設智慧物業管理服務平臺,充分運用5G、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提高共用設施設備智能化維修養護水平,加強住宅共用部位維護管理。

(四)提高城鎮基礎設施運行效率。加強供熱、供氣、供水等市政基礎設施智能化建設管理,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及清潔熱源、供熱管網等建設改造,到2030年城市供熱管網熱損失比2020年下降5個百分點。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加大城市供水管網建設改造力度,到2025年,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持續控制在7.9%以內。推進城市排水“兩個清零、一個提標”,到2025年,新建修復改造城市污水管網300公里、雨水管網300公里,加強城鎮污水資源化利用,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55%,持續保持全市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動態清零、污泥無害化處置率95%。系統化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各類建設項目同步執行海綿城市標準,綜合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增強雨水就地消納和蓄滯能力,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目標要求。完善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及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機制,到2025年,各縣市區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全市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城鄉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率達到95%,2030年全市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5%。積極推進城市綠色照明建設,推廣應用遙測、遙控、遙信等路燈智能控制系統,合理控制景觀照明,節能型燈具應用率保持在100%,到2030年,30%以上縣(市、區)建成照明數字化系統,LED等高效燈具普及率達到80%以上。

(五)增強城市綠化碳匯能力。以《濱州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2015-2035)》為引領,系統完善城市“綠心、綠楔、綠環、綠廊”等各類結構性綠地,構建穩定聯通的城市綠地生態系統。結合違建拆除、改造提升等城市更新重點工程建設,通過見縫插綠、拆違建綠、破硬增綠等形式進行綠化改造,拓展城區綠化空間。系統推進綜合性公園、專類公園、社區公園建設,著力建設居民身邊小而美的口袋公園、小微綠地,提升公園綠地均衡性、可達性、便民性,構建高低搭配、均衡分布的多層級公園體系。堅持植物造景為主,利用多層次的喬灌木搭配,通過彩葉樹種、常綠樹種組團,進一步豐富配置手法,形成優良生態效應。實施“綠滿城市·花漾濱州”行動,營造“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景觀效果。充分考慮植物配置節水性,以喬灌木為主體,杜絕耗水量較大的單一草坪使用,實現更為高效的集約節約用水效率。到2025年,全市城市(縣城)建成區綠地率力爭達到39%,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21平方米,累計新增綠道130公里;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40%。

三、統籌開展綠色低碳縣城和鄉村建設

(一)推進綠色低碳縣城建設。加快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提高縣城綜合承載能力,構建集約節約、尺度宜人的發展格局。縣城建設要順應原有地形地貌,保持山水脈絡和自然風貌,實現縣城與自然環境融合協調。統籌縣城、中心鎮、行政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布局,推廣大分散與小區域集中相結合的建設方式。加強縣城建設密度與強度管控,實現疏密有度、錯落有致、合理布局。推行“窄馬路、密路網、小街區”,鼓勵建設連續通暢的步行道、自行車道網絡,縣城內部道路紅線寬度不宜超過40米,廣場集中硬地面積不宜超過2公頃。綜合考慮功能需求、消防救援能力等因素,合理確定新建建筑高度,重點發展中低層住宅,嚴控高層住宅無序發展。

(二)建設綠色宜居鄉村。施行鄉村建設評價機制,推進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農房和村莊建設選址要安全可靠,尊重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脈絡。鼓勵新建農房向基礎設施完善、自然條件優越、公共服務設施齊全、景觀環境優美的城鎮或村莊聚集,形成自然、緊湊、有序的農房群落。加強傳統村落和傳統民居保護與利用,塑造鄉村特色自然風貌。加強供水、排水、道路等設施建設,推行微動力、低能耗、低成本的運行方式。進一步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因地制宜的推進簡便易行的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方法。推進規劃師、建筑師、工程師下鄉,提升農房設計建造水平。

(三)推廣綠色低碳農房。積極推廣農房設計、建造綠色低碳技術產品,推動政府投資的農村公共建筑、各類示范村鎮農房建設項目率先執行建筑節能及綠色建筑標準,鼓勵結合清潔取暖改造同步實施既有農房節能(綠色化)改造,支持發展星級綠色農房和低能耗(零能耗)、低碳(零碳)農房,推動綠色低碳農房試點示范項目建設。積極推廣輕型鋼結構、現代木結構等新型房屋建造方式,鼓勵就地取材和利用鄉土材料,推廣使用綠色建材。

(四)推動農房用能結構調整。推進太陽能、地熱能、空氣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在鄉村生活熱水、供氣、供暖、供電等方面的應用。推進農房光伏屋頂行動,實現光伏發電自產自用、余電上網。推動鄉村進一步提高電氣化水平,鼓勵炊事、供暖、照明、交通、熱水等用能電氣化。

四、提升建筑全鏈條綠色低碳發展水平

(一)發展高品質綠色節能建筑。全面落實綠色建筑標準規范,積極采用自然通風、天然采光、隔音降噪等融合生態共享理念的建筑設計方式。城鎮新建民用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政府投資或以政府投資為主的公共建筑以及其他大型公共建筑,按照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筑標準建設,超高層建筑達到三星級綠色建筑標準。推動有條件的新建城區按照綠色生態城區標準規劃、建設,積極申報國家級、省級綠色低碳城市建設相關試點、示范。“十四五”期間,新增綠色建筑1500萬平方米以上,獲得綠色建筑標識項目面積100萬平方米,到2030年星級綠色建筑面積占新建建筑比例達到50%以上。城鎮新建民用建筑嚴格落實建筑節能標準,逐步提高建筑能效水平,新建居住建筑本體執行83%節能要求,2025年前新建公共建筑本體達到78%節能要求。積極推動近零能耗建筑及低碳建筑、零碳建筑發展,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建設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低碳(零碳)建筑集中連片示范區。

(二)推進既有建筑節能降碳。加強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鑒定評估,結合城市更新行動,統籌編制改造專項規劃,重點開展建筑外圍護結構改造,提升圍護結構保溫隔熱性能,同步提高主要用能設備能效等級。鼓勵在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抗震加固、消防設施提升改造等中,統籌推進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鼓勵實施超低能耗或綠色化改造,“十四五”期間完成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200萬平方米,力爭到2030年具備節能改造價值和條件的既有居住建筑實現應改盡改。以機關辦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等為重點,鼓勵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開展公共建筑節能改造,積極爭創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重點城市。

(三)優化城鎮建筑用能結構。積極發展城鎮分布式光伏系統,重點推進工業廠房、商業樓宇、公共建筑等屋頂光伏建設,推動既有公共建筑屋頂加裝太陽能光伏系統,到2025年全市分布式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320萬千瓦。推動智能微電網、“光儲直柔”(光伏系統+儲能設備+直流配電+柔性用電)、蓄冷蓄熱、虛擬電網等技術應用,優先消納可再生能源電力。新建城鎮居住建筑、農村社區以及集中供應熱水的公共建筑,全面安裝使用可再生能源熱水系統。因地制宜推廣污水源、土壤源、空氣源等熱泵供暖供冷技術。到2025年,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常規能源消耗比例達到10%,到2030年達到12%。有序推進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建設,鼓勵現有生物質直燃電廠實施供熱、供冷改造。新建超低能耗建筑原則上采用分散供暖,不再采用市政集中供暖。逐步建立以電力為主的建筑能源消費體系,推動新建公共建筑全電氣化設計,推廣建筑用電設備智能群控技術及高效節能電氣設備、家用電器等,實施建筑供暖、空調、電梯、照明等系統能效提升改造。到2025年,建筑用電占建筑能耗比例超過55%;到2030年,公共建筑電氣化比例達到30%,建筑用電占建筑能耗比例超過65%。

(四)提升建筑綠色低碳運維水平。統籌推進公共建筑能耗統計、能源審計、能耗監測等工作,逐步實施公共建筑能耗限額管理。完善公共建筑節能監管平臺建設,加強建筑能源和資源消耗實時監測與統計分析。新建政府投資或者以政府為主的公共建筑以及其他大型公共建筑,對空調、電氣、給排水等系統進行綜合效能調適。推行建筑能效測評標識制度,推動標識證書在交易、租賃等環節的應用。鼓勵建設區域智慧供熱、供冷運營管控平臺,采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AI)技術等提高系統運行效率。繼續推進供熱計量改革,提高供熱計量收費比例,到2030年新建建筑和完成改造的既有建筑基本實現供熱計量收費。加快推動老舊供熱管網改造,降低熱網輸送損失,到2030年,城市供熱管網熱損失比2020年下降5個百分點。

(五)推廣綠色低碳建造方式。推行系統化集成設計、精益化生產施工、一體化裝修的綠色建造方式。政府投資或國有資金投資建筑工程應按規定采用裝配式建筑,積極發展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新建公共建筑原則上采用鋼結構,因地制宜發展木結構,推廣裝配化裝修,到2025年,全市新開工裝配式建筑占當年城鎮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40%,到2030年達到60%。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IM)、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5G、區塊鏈等信息技術的集成與創新應用,推廣人工智能、建筑機器人等智能建造技術,開展智慧工地創建活動,創建國家智能建造試點城市,推動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到2025年,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初步建立,打造應用場景5項以上。全面推行綠色施工,減少能源資源消耗和建筑材料損耗,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全部采用綠色施工方式;到2030年,施工現場建筑材料損耗率比2020年降低20%。

(六)發展應用綠色低碳建材。積極推動綠色建材認證,重點推廣高性能混凝土、高強鋼筋、高效保溫材料、節能中空門窗、結構保溫一體化墻板等技術產品。抓好國家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材促進建筑品質提升城市政策實施,推動政府投資項目及星級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等率先采用綠色建材產品,開展綠色建材應用示范工程建設,到2030年,星級綠色建筑全面推廣綠色建材,新建建筑綠色建材應用比例達到70%。大力發展性能優良的預制構件和部品,加大通用尺寸預制構件和部品生產應用,提高智能化、標準化水平。推進建筑垃圾集中處理、分類收集、資源化利用,推廣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產品,提高建材循環利用率和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比例,到2025年,新建建筑施工現場建筑垃圾排放量不高于300噸/萬平方米,裝配式建筑施工現場建筑垃圾排放量不高于200噸/萬平方米;到2030年,全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比例達到55%。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充分認識碳達峰的重大意義,認真貫徹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把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行動作為重大戰略任務,切實加強各項工作的組織領導和實施。按照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各縣(市、區)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職責分工,統籌推動各項重點任務落實。各縣(市、區)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牽頭部門要組織開展目標任務年度自查自評,每年11月底前將當年貫徹落實情況自查綜合報告報上級有關部門。

(二)完善推進機制與配套政策。建立健全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政策機制和保障措施,制定實施用能總量、用能強度、碳排放控制等管理制度。綜合運用財政補助、稅費優惠、專項債券等方式,加大對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重點任務的支持力度,推動建設高星級綠色建筑、高水平裝配式建筑、超低能耗與近零能耗建筑、低碳與零碳建筑(社區、園區)、既有建筑能效提升與綠色化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等項目,完善綠色金融支持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體系,建立綠色金融支持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儲備項目庫,鼓勵金融機構創新信貸產品和服務模式,給予多元化融資支持。推行政府綠色采購,完善綠色低碳產品政府強制采購和優先采購制度。

(三)強化科技支撐。圍繞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在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新型信息技術、碳排放與碳匯監測核算等領域,整合優化行業產學研科技資源,推動高水平創新團隊和創新平臺建設。鼓勵行業協會依法依規開展城鄉建設領域科技評選、交流等活動,促進行業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

(四)加大宣傳培訓。將碳達峰碳中和作為干部培訓重要內容,普及城鄉建設領域綠色低碳發展法律法規和科學知識,提高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鼓勵社會各方力量積極參與全民降碳行動,推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營造全民降碳和自愿減排的氛圍。利用“低碳日”“節能宣傳周”等活動開展城鄉建設領域綠色低碳政策標準宣傳培訓,大力宣傳示范項目、先進技術和創新企業。

100
版權保護聲明:爐具網選發有優質傳播價值的內容,可能會做部分刪節、修改。我們極其尊重優質原創內容的版權,如所選內容未能聯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請作者和chinaluju@126.com聯系。

最新資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乡宁县| 永吉县| 恩平市| 丰顺县| 柞水县| 策勒县| 柘荣县| 崇义县| 广丰县| 曲阜市| 河北区| 明溪县| 宝清县| 九寨沟县| 葵青区| 丹江口市| 旌德县| 玉树县| 诸城市| 石台县| 怀远县| 上饶市| 沾化县| 杭锦旗| 兴仁县| 象州县| 大港区| 渭南市| 苍山县| 隆林| 汉源县| 锡林浩特市| 锡林郭勒盟| 乐清市| 鲜城| 宣威市| 邮箱| 甘泉县| 弥渡县| 剑阁县| 鄂州市|